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開幕式上,昔日叱咤拳壇的拳王阿里,因帕金森病的折磨,顫顫巍巍地舉起火炬點燃會場圣火。這位不服輸的拳王,從上世紀八十年代起,就與帕金森病展開了持續的搏斗。2016年,在不懈努力了32年后,拳王終于還是不服輸地離去了。
帕金森病發現于1817年,由英國人帕金森(James Parkinson)首先對此進行了詳細描述。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人們對這個疾病幾乎無能為力。即使到現在,帕金森尚不能治愈,每年會新增大約10萬患者,65歲以上人群患病率達1.7%。海軍軍醫大學附屬長海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醫師胡小吾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帕金森病可見于從青少年到老年的各個年齡段,但以老年人多見,男性略多于女性。
藥物治療缺啥補啥
胡小吾介紹,帕金森病的病因尚不明確,目前認為主要與基因遺傳、環境問題(如農藥、裝修污染等)、年齡老化等因素有關。研究發現,帕金森病人大腦中會出現多巴胺神經遞質分泌減少。因此,藥物治療一般是“缺什么補什么”,用外源性的藥物補充人體多巴胺。然而由于血腦屏障的存在,正常的多巴胺無法進入大腦。上世紀60年代,左旋多巴胺的發明,成為治療帕金森病的一個關鍵節點。左旋多巴胺能夠通過血腦屏障進入大腦,可以有效地控制帕金森病癥狀,至今仍然是帕金森病人治療的金標準。
目前治療帕金森病的藥物,除了最重要的左旋多巴胺,還有多巴胺受體激動劑、減慢腦內多巴胺分解代謝的單胺氧化酶抑制劑、抑制血中多巴胺分解的兒茶酚-氧基-甲基轉移抑制劑、增加多巴胺分泌的金剛烷胺和拮抗膽堿能的鹽酸苯海索等藥物。一般來說,帕金森病人在發病早期,藥物可以很好地控制病情,人們將其稱之為“蜜月期”。這個階段,正常的工作、生活不受影響。但當用藥到達一定階段后,藥物就不再能達到理想的控制效果。經過藥物治療大約3~5年后,過半數的患者會出現異動、開關現象等難以克服的藥物并發癥,此時就要考慮手術。
腦起搏器屬對癥治療
研究發現,帕金森病人在某些大腦區域中就會出現一些特異的、病態的放電振蕩,如果在大腦中找到這個特定靶點,置入一個電極,用電信號去調控它,就能讓神經細胞恢復正常的放電狀態,這就是目前治療帕金森病的外科手術方法,叫腦深部電刺激術(DBS),通俗的說法就是腦起搏器治療。胡小吾介紹,DBS能夠通過體外的控制裝置,根據疾病變化調整刺激器的參數,對患者大腦發放一定頻率的刺激,以此來控制帕金森病癥狀。
目前世界上能夠生產腦起搏器的國家只有美國和中國,我國自主研發生產的腦起搏器,不僅在臨床效果上與美國毫不遜色,同時功能更多,使用更方便,價格與之相比也有明顯下降,惠及了國內很多帕金森病患者。
胡小吾說:“一般來說,過了蜜月期的帕金森病病人,就可以考慮進行外科手術治療了。”但手術并非是所有帕金森病患者都能進行,具體要經過詳細的評估,包括急性左旋多巴沖擊試驗、認知評估、抑郁焦慮癥狀評估等。與藥物治療類似,DBS仍然還是一種對癥治療,不能根治本病,病情依然會隨著病程進展而加重。不過,和藥物可以調整劑量一樣,DBS的電刺激信號也是可以從外部調整的。臨床隨訪數據表明,其療效可達10年以上。目前可充電的國產腦起搏器的電池可使用20年以上。目前針對帕金森病也有一些前沿治療方法,如干細胞移植、基因治療、神經營養因子治療、免疫療法等,但這些方法都處于實驗性的探索階段,療效尚且不能明確。
記住兩個“別等到”
胡小吾建議,對于帕金森病,應記住兩個“別等到”:別等到癥狀很明顯了才去服用藥物;別等到藥物治療無效才去做腦起搏器手術。藥物和手術共同作用,相輔相成,這樣才能延長患者的生活質量。
運動癥狀是帕金森病的主要癥狀,其中肢體震顫和動作緩慢是最關鍵的表現,患者早期常在做刷牙、切菜、削水果等精細動作時感覺不靈活;走路時出現步態笨拙、手臂不會自如擺動;表情變得平淡等。除此以外,老人出現以下4個非運動癥狀時也要當心:1.嗅覺減退;2.精神癥狀,如抑郁、焦慮等;3.睡眠障礙,包括睡眠間斷和入睡困難,或夜間喊叫說話;4.便秘。
如果懷疑有帕金森病的前兆,患者可通過三個動作來進行自測:1.安靜狀態下,雙手自然放在腿上,是否不自主顫抖,如搓丸樣運動;2.拇指和食指快速對指,5秒內是否少于15次;3.用筆寫一行字,字是否越寫越小。這三個動作有一項為肯定答案的,就懷疑為帕金森病癥狀,應盡早去醫院就診。
胡小吾最后說,帕金森病雖然無法完全治愈,但只要早預防、早發現、早治療,科學對待,也不可怕。面對帕金森病,患者要樂觀生活,可嘗試“轉移療法”,也就是轉移注意力,做點自己喜歡的事情,如和朋友一起旅游、散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