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3月29日電 (記者楊迪)近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在官網印發了《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關于開展醫療服務多元化監管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通知》指出,為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改革完善醫療衛生行業綜合監管制度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8〕63號),國家衛生健康委在前期部分地區開展醫療服務多元化監管試點的基礎上,在全國范圍內推動開展醫療服務多元化監管工作,重點包括四個方面:
一是落實醫療機構依法執業主體責任。按照《醫療機構依法執業自查管理辦法》(國衛監督發〔2020〕18號)有關要求,指導醫療機構全面掌握依法執業法律法規相關規定,督促醫療機構切實履行主體責任,建立依法執業組織管理體系,定期開展依法執業自查;加強對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依法執業培訓,提升依法執業意識;有條件的地區可參照北京等地經驗,利用信息化、智能化手段開展自查。
二是發揮行業組織自律作用。以美容醫療機構、非公立醫療機構等為重點,選取當地醫學會、醫院協會、醫師協會、整形美容協會或非公立醫療機構協會等適當的行業組織推動行業自律;指導行業組織制定、完善或落實相關行業管理規范和技術標準,規范執業行為,維護行業信譽;指導行業組織探索開展行業信用評價工作,加強評價結果公示,營造行業內爭先創優的氛圍,揚優抑劣。
三是創新政府監管手段。建立完善協同監管機制。加強醫療、醫藥、醫保監管聯動,衛生健康行政部門要會同公安、市場監管、藥監、醫保等相關部門建立部門間協同監管機制;衛生健康行政部門內相關單位、組織要加強協調配合,強化監管結果的協同運用;加強智能化監管。借鑒北京、浙江、湖北、四川等地醫療監管經驗,充分發揮信息化、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現代技術的作用,打造智能醫療服務監管系統;加強信用監管。結合醫療機構依法執業自查、行業信用評價、既往監督檢查、投訴舉報、不良記分等情況,建立醫療機構信用記錄,公布嚴重失信者名單,根據信用評價結果采取相應監管措施。
四是加強社會監督。落實普法責任,推進普法教育,發揮新聞媒體作用,提高醫療機構、醫務人員和社會公眾法律意識;依托政務服務便民熱線等,加強醫療服務投訴舉報平臺建設,暢通投訴舉報渠道,支持有條件的地區建立醫療服務有獎舉報制度,鼓勵公眾提供違法違規案件線索;落實院務公開、政務公開有關要求,保障公眾知情權;探索建立醫療服務社會監督員制度,支持社會各界參與醫療服務監督;運用第三方滿意度調查等方式,主動發現醫療服務中的問題和不足,及時予以糾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