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鄭州大學第三附屬醫院“在頭、脖頸、腰部等穴位注藥治療腦癱”的“封針療法”受到輿論質疑。
10月22日,澎湃新聞探訪漩渦中的鄭州大學第三附屬醫院(以下簡稱“鄭大三附院”)。記者看到,“封針療法”仍在進行,有家長抱著一兩歲的孩子在做治療。
據澎湃新聞此前報道,多名專家表示,封針治療腦癱缺少循證醫學證據,該療法只能讓患者遭受無端痛苦。
針對質疑,鄭大三附院副院長,兒童康復科主任朱登納向澎湃新聞承認,醫院開展過臨床研究,也做過動物試驗,“但相對來說,設計的樣本量不夠大,或者說,循證醫學證據不是很高。”
朱登納否認該療法系其老師萬國蘭首創,稱只是有所創新,他表示,“封針療法”實為穴位注射,而穴位注射在上個世紀50年代就有了。
對于外界質疑,朱登納稱該療法“確實有效果”,他表示,目前科室約一半患者會采取封針治療。但朱登納未向澎湃新聞提供最新的治療有效率等數據。
朱登納表示,對于“封針療法”,醫院將開展論證,如果弊大于利,會優化、完善,甚至停掉。
副院長:封針治療符合針灸技術操作規范
“封針療法”全稱“位點加穴位藥物注射療法”。
鄭大三附院官網對兒童康復科主任醫師、教授萬國蘭的介紹稱,1992年,萬國蘭在國內創制“位點加穴位藥物注射”治療小兒腦癱、腦損傷缺氧缺血性腦病等,迎來了全國30多個省、市、自治區的大批患兒前來就診,“其中包括美籍華人、加拿大華人等患兒,非常有效,有‘神術’之稱”。
10月21日,“丁香醫生”旗下公眾號“偶爾治愈”發文,質疑“封針療法”沒有循證醫學證據;治療中使用的部分藥物被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列入《重點監控合理用藥目錄》,被要求嚴格控制藥品處方量等,將該療法推上風口浪尖。
盡管深陷漩渦,鄭大三附院“封針療法”仍在進行。
10月22日,澎湃新聞記者在該院看到,十多名家長抱著一兩歲的孩子坐在治療室外等候。經醫院同意,澎湃新聞記者進入治療室。來自河南濮陽11歲兒童小明(化名),正坐在病床上,由三名病友的親屬按著左肩右肩和頭部。醫生用注射器在小明頭頂注射,每注射完一針,就有病友親屬用棉球摁住針口。
剛注射兩三針,小明就疼得開始哭喊落淚,甚至胡亂踢腿。三分鐘內扎了十多針,治療結束。在旁安撫的小明母親眼角也濕了。
小明行動正常,但智力發育有問題,連自己的年齡都答不對。小明母親說,這是第二個療程,感覺孩子眼睛看起來比治療前“有神了一些”。
主治醫生介紹,“封針療法”看上去確實讓人難以接受,這也是禁止拍照的原因。此外,進行“封針療法”,必須家屬同意、簽字。“封針療法”每療程十次,每星期三次,根據病情,每次少則三五針,多的幾十針。
鄭大三附院副院長、兒童康復科主任朱登納表示,“封針療法”實為穴位注射,而穴位注射在上個世紀50年代就有了。
作為萬國蘭的學生,朱登納否認該療法系萬國蘭首創,稱只是有所創新。
“我們選擇穴位時,在中醫的基礎上,也結合了西醫的肌肉功能、解剖生理方面的理論。”朱登納說。
朱登納提供的一份“GB/T 21709.6-2008(針灸技術操作規范 第6部分 穴位注射)”國標文件顯示,穴位注射的定義為:“以中西醫理論為指導,依據穴位作用和藥物性能,在穴位內注入藥物以預防疾病的方法”。澎湃新聞注意到,該規范詳細規定了穴位注射的操作步驟和要求,涉及藥物種類、劑量;施術方式等。
朱登納稱,穴位注射不止鄭大三附院在用,只不過該院病人多,規模大,因此更受關注。
前述“偶爾治愈”的文章稱,最初,萬國蘭買來雞、鴿子進行動物實驗,后又在自己身上試驗。1992 年10 月,萬國蘭開始把這種新方法投入臨床使用。
封針療效如何?萬國蘭發表的一篇回顧性研究論文顯示,鄭大三附院兒童康復科從1997年至2002年診治的381例腦癱患兒,通過“封針療法”,總有效率高達97.1%,其中“正常化”190例。該論文對正常化的描述是:運動、姿勢、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社會適應能力,與正常同齡兒無明顯差異。
不過,國內多名兒童康復科專家,以及鄭大三附院多名醫師都表示,腦癱無法治愈,只能表述為好轉或改善。對此,朱登納解釋說,該論文發表于十幾年前,其中的“正常化”不是指治愈,應該是指“接近正常”。
“我們用現在的標準去看當時的論文,很多(表述)可能都經不起推敲。”朱登納說。
承認循證證據“不是很高”,堅稱有效
在前述“偶爾治愈”的文章中,鄭大三附院還被質疑過度治療,收治不少被診斷為“肌張力高”的孩子。文章還引用兒科專家觀點認為,“肌張力增高是個坑”,呼吁家長不要焦慮。
對此,朱登納稱,腦癱沒有什么特效的治療方法,最好的就是早期干預,早期治療。早期時,有些癥狀還沒有完全出現,“家長擔心孩子以后有問題,就要求干預。”
朱登納表示,其在門診上,也遇到過別的醫院認為孩子有問題,他覺得沒問題的情況,他都讓孩子回家,以后定期復查。
“每個人的經驗可能存在差別,(對肌張力高)判斷的標準是不一樣的,在全國任何醫院都會存在。”朱登納說,本身診斷“肌張力高”這樣的一個疾病,就存在一定的可能性,即有些家長沒去治,最后孩子也能發育的比較好。
而“封針療法”治療腦癱至今缺乏循證醫學證據,是目前飽受質疑的焦點。
據澎湃新聞此前報道,上海壹博醫生集團發起人,原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神經外科,臨床醫學博士后孫成彥,以及北京大學基礎醫學院教授王月丹,均不贊成用“封針療法”治療腦癱患者,認為沒有科學依據。
王月丹表示,這種療法只能讓患者遭受無端痛苦。應用神經營養藥物按照穴位進行注射是否會使藥物發揮更大的作用,目前也沒有確切的依據。
除萬國蘭多年前所發表的論文,朱登納還介紹,2012年,該院李湘云等醫師發表論文,論證頭皮點位藥物注射可增加大鼠腦組織MBP的表達及抑制GFAP的過度表達,并改善宮內感染早產仔鼠的神經行為。
朱登納向澎湃新聞承認,雖然醫院做過臨床研究、動物試驗,但相對來說,設計的樣本量不夠大,或者說,循證醫學證據不是很高,“這個我們也是承認的”。不過,朱登納表示,“我們認為(該療法)確實是有效的”。但朱登納未向澎湃新聞提供最新的治療有效率等數據。
朱登納認為,“每個孩子情況不同,不可能千篇一律,只能用這個方法,不能用那個方法。要做到隨機、雙盲、對照、多中心,做一個特別嚴謹的臨床研究,真的比較難。”
此前,河南省衛健委工作人員表示,“封針療法”在當地早已存在,已注意到相關自媒體文章中的質疑,已要求涉事醫院開展調查。
朱登納表示,目前醫院還在自查。借助這次被質疑的契機,醫院將進行論證,“(如果)覺得這個方法弊大于利,我們會去優化、完善,甚至(停掉)。”此外,朱登納表示,國家衛健委和河南省衛健委已關注此事,也會派人到醫院對“封針療法”進行論證。
賠5萬元和解
二七區人民法院一審駁回原告鄧某雪的起訴,原因為雙方已于2015年10月10日自行達成調解協議,鄭大三附院一次性賠償鄧某雪5萬元,雙方無其他爭議。
前述判決書顯示,2015年10月10日鄧某雪母親王某杰從鄭大三附院領取賠償款5萬元,并出具承諾書表明原告與被告已經協商調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