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護工行業存在的問題,部分地區已經開展了試點工作。江西、安徽、廣東等地注重護工管理的規范,北京、福建探索用經過統一培訓的“護理員”來代替護工,湖南則對于“失獨”老人的護工費用給予一定的保障和補貼。病后照護是每個人都可能面臨的問題,究竟該如何滿足人們需求?記者就此采訪了相關專家。
推動行業向規范化、專業化發展
面對護工行業發展不規范的現狀,專家認為加強管理,推動行業向規范化、專業化發展是題中應有之義。
北京協和醫學院衛生健康管理政策學院執行院長劉遠立:護工行業規范化發展需要長期建設。短期來看,可以公共衛生應急體系建設為契機,將醫院護工納入院感體系統一管理;中期來看,對于低床護比醫院的護理力量不足問題,可以逐步從家政公司零散供給“藍領”護工,升級為醫院向專業化的醫療后勤服務公司購買護理服務。長期來看,可以設置5年至10年人才培養過渡期,將新型護理員的專業要求從家政學向初級醫療護理學轉變,并基于新型護理員的供給水平、能力模型,分階段向新型護理員開放醫療輔助人員的職業權限,最終將其融入責任醫師團隊予以管理。建議國家衛生行政、人社、民政等部門協同發力,在總結各地試點工作并借鑒國際有關經驗的基礎上,盡快出臺以明確責任、提升能力、整合服務、費用分攤為原則的指導性文件,全面加強醫院護工服務規范化、專業化建設,持續改善人民群眾看病就醫的獲得感。
安徽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主任醫師姚淮芳:要建立一支專業、穩定的陪護隊伍,負責患者的生活護理,建議依托醫院組建護工隊伍,護工需要通過培訓、考核、發證后上崗;護工接受醫院管理,醫院護士對護工有管理、指導和培訓的責任,護工出現問題,醫院有處罰權,對不適合從事護工的人員,醫院有解聘權。此外,護工應和其他工種一樣確保有休息的時間,和醫生護士一樣由科室統一排班;根據護工的護理特長安排護理不同的病人,根據其工作能力和工作量設置不同的薪資,鼓勵護工學習、掌握更多的護理知識和護理技能,也可以通過考核,晉升護工級別,增加護工工資待遇。
建立護士分級使用制度
針對護工需求旺盛背后的醫院護理人員不足問題,專家建議通過護士分層和分級執業來解決。
北京大學醫學人文學院教授王岳:當下護工從業人員數量龐大,從建立一套系統的醫療輔助人員制度的角度出發,可以從中遴選出一批優秀人員,推動向助理護士方向發展。同時,將護士進行分級,根據不同服務內容賦予不同級別的護士相應權限,比如高級執業護師可以擁有部分處方權,助理護士則負責生活護理和幫助。
北京大學護理學院教授李明子:隨著醫療改革的深入推進,可以考慮建立護士分級使用制度,明確不同層級護理人員的職責范圍,由注冊護士負責病人整體護理,新設“助理護士”負責病人生活護理、取代護工,同時拓寬護士職業發展空間,在注冊護士之上增設高級執業護師等,既滿足病情復雜患者對更深入專業護理的需求,又能提升護士的專業價值和成就感。取消護工的同時,要進一步加大政府對醫院投入的落實,建立政策引導機制,對醫院護理工作設立考核指標,發揮指揮棒作用,引導醫院嚴格依照不同的科室特點、工作量、病人病情等,按照不同的床護比配備相應的護士資源,確保護理隊伍穩定。
(本報記者 陳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