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篇“看病前先考試,考試不及格不給看病”的文章,把山西省中西醫結合醫院銀屑病科醫生張英棟推進輿論漩渦。據其診治過的病患介紹,入院考試確實存在,考試的內容全部出自他出的四本書,不僅如此,在張英棟處看病的很多患者都曾被他推薦買書。而張英棟對此回應,考試只要求住院的病人參加,從未強迫患者去購買自己的書,而考試、推薦購書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治病。
原標題:“想看病先考試”,能別這么奇葩嗎
如果真要考試,給這位“想看病先考試”的張醫生考考醫德,興許才是最應該的。
▲影視劇《急診科醫生》劇照
“想看病先考試”,乍看這幾個字,你可能以為,這說的是醫學生從醫前考醫師資格證,可這沒準針對的還是患者。
近日,一篇“看病前先考試,考試不及格不給看病”的文章,把山西省中西醫結合醫院銀屑病科醫生張英棟推進輿論漩渦。據其診治過的病患介紹,入院考試確實存在,考試的內容全部出自他出的四本書,不僅如此,在張英棟處看病的很多患者都曾被他推薦買書。而張英棟對此回應,考試只要求住院的病人參加,從未強迫患者去購買自己的書,而考試、推薦購書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治病。
看個病,你以為排上隊掛上號就行了?來,先考個試再說。
這聽上去挺不可思議:聽說過各種職業資格許可,如今做患者也要“資格許可”了?
很多網友就想不通:“還有這種操作?”“我只想單純地看個病啊”“我要是懂‘為什么感冒、扁桃體發炎誤治會引起銀屑病?銀屑病的誘因是什么?人體自發的“出邪之路”有哪些?’,還找你看病?”
我猜想,古代神醫扁鵲若采取這般做法,那所謂的“蔡桓公”就算不是死于“諱疾忌醫”,也可能在嘆一聲“(這道題)寡人做不到啊”后卒。
據了解,到張英棟處看病的,哪怕患者是五歲的小朋友也得考;不識字者也不例外,可以面試;不僅患者要考,患者家屬也得考,誰陪侍誰考,中間若換了陪侍人還得重考。連陪人看病都有知識門檻,建議該醫院對及格家屬頒發“準陪證”。
張英棟稱,“以前不考試,許多患者住院期間療效很好,但回去后不聽醫囑,很容易舊病復發。”“考試是篩選病人,篩選掉那些不信任‘廣汗法’、不能很好配合的患者。”有些網友也說,患者看病也得了解病情。
看似在理,問題是,讓患者了解病情、遵照遺囑,就非得通過考試的方式?現在在線醫療咨詢這么發達,患者非得掌握指定書籍上的“知識點”?而醫生看病本身,本就內含醫學知識普及的過程,他們無權強加患者以考試加強認知或記憶的義務。借此篩掉部分患者,也注定爭議不小:此前有醫生主張拒絕為醫鬧看病,就引發有違醫務工作者職業倫理、是用“醫鬧”等方法解決“醫鬧”問題,就因為病人沒通過自設的考試就不讓其住院,更是在刺激醫患糾紛,有違職業倫理。
到頭來,遭殃的還是患者:通過考試多半還得買或借他的書,而其四本書捆綁銷售價為130元,這對有些本就難以承受就醫費用的患者來說,無疑是加重負擔。很多患者是從外省而來,若入院治療前的考試遲遲未過,食宿成本和可能被耽擱的病情誰來負責?
就像有些高校教師以考試為由賣書那樣,張英棟此舉也像是借此賣書。針對賣書的質疑,他稱“從未強迫”,還說如果書中的知識有利于患者康復,“何樂而不為?”不知他知不知道有個詞叫“軟強迫”?
“想看病先考試”,奇葩。如果真要考試,那給拼命搖頭治腦癱的醫生及其宣稱腦癱治愈率愈80%的科室考考腦癱治療常識,給這位“想看病先考試”的張醫生考考醫德,興許才是最應該的。
仲鳴(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