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5月24日,河北省秦皇島市第一醫院心理科音樂心理治療師走進海港區秦皇半島第二社區活動室,帶領大學生舒緩情緒、促進心理健康。
曹建雄攝(人民視覺)
世界衛生組織報告顯示,新冠肺炎疫情以來,全球新增超過7000萬抑郁癥患者,9000萬焦慮癥患者。這也提醒我們,疫情對人的威脅不止停留在生理層面,對心理上的影響也不可小覷。
綜合分析近年高校心理求助熱線所反映的問題,不難發現,大學生的心理求助問題已經由以人際關系類為主轉向以情緒類為主。也就是說,00后的心理困惑更多來自于情緒困擾。在疫情之前,焦慮和失眠是困擾大學生甚至是所有人群的常見問題,而疫情的壓力無疑會加大這些情緒問題的發生概率。
在疫情期間,學生們面臨著由于學習生活環境改變而導致的適應問題。特別是對于畢業生而言,原本的實習計劃和筆試面試或多或少受到影響,不免產生一些對學習、生活的失控感。除此以外,長時間的線上學習使學生將大量精力投入網絡,社交方式的分離性易加重孤獨感,生活作息紊亂會加重身體機能下降。在上述多重因素影響下,學生比較容易產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失調。因此,做好疫情下大學生心理健康工作是一項長期系統的工程,需要學校、家庭、社會共同關心和呵護。
首先,發揮高校主陣地作用,加強心理健康教育。過去十年,我國積極推進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建設,從國家層面出臺了多個文件,對心理健康教育提出明確要求,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發展提供強有力支持。隨著政策力度加大,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規范化、專業化水平不斷提高,課程建設、心理咨詢中心建設、師資隊伍建設取得明顯進展,心理咨詢熱線和心理信箱常態化運行。在數字化時代和疫情防控常態化疊加的大背景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要進一步從課堂延伸到課外、從現實生活延伸到虛擬空間,充分利用微信公眾號、短視頻APP等各類新媒體平臺,推送相關知識,組織在線討論,鼓勵大學生主動參與、交流心聲,幫助大學生心理分析和情緒管理。
其次,強化家庭教育基礎地位,提高家長心理健康素養。正所謂“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心理健康應成為新一代父母的“必修課”。家長應掌握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和技能,提高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識和素養。特別是在疫情居家期間,要加強與學校的協同配合,與學校老師特別是輔導員通過線上方式建立良好的溝通,加強日常心理健康教育的針對性和及時性。同時,作為家庭成員,父母的心理健康是家庭心理生態和諧的基礎。在實際生活中,一旦有家庭成員出現心理健康問題且不能得到妥善緩解,不良情緒會在家庭關系鏈條中傳遞,相應發生連鎖反應。因此,在家庭成員個體層面,要牢固樹立“每個人是自己心理健康第一責任人”的意識,努力提升自身心理健康水平。
第三,健全社會心理服務體系,營造優良育人環境。個體處于社會之中,其心理健康水平無疑會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良好健全的社會心理服務體系會為增強個體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保駕護航。與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更重視個體心理發展不同,社會心理健康服務在于從社會治理角度出發,通過體系建設“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推動社會有序和諧發展。多年來,中國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從初具雛形到成熟完善,一系列的實踐與探索更好地滿足了多層次人群的心理需求,賦予經濟社會發展更有溫度的服務。在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要在校園安全的總體框架中,充分利用精神心理衛生專業機構資源,發揮專家隊伍優勢,深入學校開展心理健康促進工作,建立學校、家長、社會處置心理危機的全數據流程,進一步關懷大學生群體的心理健康。
積力之所舉,則無不勝也;眾智之所為,則無不成也。在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大學生心理健康需要學校、家庭、社會形成合力,從宣傳到教育、從預防到診治等各環節有效銜接,構建起高效運轉的“心防”工程。
(作者為江蘇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南京師范大學研究基地特約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