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錄
風濕性節炎的中醫艾灸治療方法
1、風濕性節炎的中醫艾灸治療方法
艾草俗稱百草之皇,用艾草制作成的純艾灸條對于風濕類風濕有很好的治療作用。
工具:溫灸棒一個,以及與之相搭配的純艾條一盒。
步驟:
1.1、主穴:大杼、曲池、血海、大椎至腰俞段
1.2、找到以上穴位,把艾條點著,著火的一端從溫灸棒后面塞進去,弄緊艾條,溫灸棒有凸點的那一段接觸穴位,溫灸棒可以滾動,就在穴位哪里滾來滾去就可以了。找不到穴位也可以,哪里疼痛就灸哪里就可以了。
1.3、配穴:血沉快:隔俞、陽陵泉。
急性期:至陽、靈臺、督脈上壓痛點。
肩關節痛:肩禺、肩寥;肘關節痛:曲池、手三里、少海;腕關節痛;陽池、合谷、外關。
髖關節痛:環跳、風市。
1.4、使用溫和灸療法,每穴灸15-20分,每日1次,10次1療程。
2、引起風濕性關節炎的四個原因
2.1、隱匿起病;約60%~70%病人隱匿緩慢起病,初癥狀可為全身不適,疲乏無力,低熱,食欲減退。經數周至數月出現對稱性關節腫痛和活動障礙并伴晨僵。
2.2、急性起病;約8%~15%的病人癥狀和體征與上述相似,但病情進展快,幾乎同時出現多個關節紅腫熱痛活動障礙且早期常不對稱。
2.3、引起風濕性關節炎原因,有中間型起病;約15%~20%病人起病快慢及嚴重程度居于上述兩種形式之間,在發病后數日至數周出現關節紅、腫、熱、痛及活動障礙,全身癥狀也較隱匿起病者為明顯。
2.4、復發型起病:病初呈急性間歇性關節炎,局部腫脹及疼痛而伴有紅斑。持續數小時至數日后自行消退,以后又復發,間歇期可無癥狀。多次反復發作后關節腫脹不消退。
3、風濕性關節炎的臨床表現有哪些
3.1、疼痛
關節疼痛是風濕病最常見的癥狀,全身關節都有可能發生疼痛,但是肢體和軀干部位的疼痛和可能引起內臟和神經系統的病變。
3.2、肌肉疼痛
肌肉也會出現疼痛癥狀,而且還可能出現肌無力、肌酶升高、肌源性損害等,如系統性紅斑狼瘡、混合性結締組織病、皮肌炎等。
3.3、不規律性發熱
風濕出現之前會出現不規則的發熱現象,不會出現寒戰現象,用抗生素治療無效,同時還會出現血沉快,如系統性紅斑狼瘡、急性嗜中性發熱性皮病、成人still病、脂膜炎等均可以發熱為首發癥狀。
風濕性關節炎的危害有哪些
1、皮膚黏膜癥狀:皮肌炎、干燥綜合癥、白賽病、脂膜炎等會出現皮疹、口腔潰瘍、皮膚潰瘍、網狀青紫、眼部癥狀等。
2、不規律性發熱:風濕出現之前會出現不規則的發熱現象,不會出現寒顫現象,用抗生素治療無效,同時還會出現血沉快,如系統性紅斑狼瘡、急性嗜中性發熱性皮病、成人斯帝爾病、脂膜炎等均可以發熱為首發癥狀。
3、肌肉也會出現疼痛癥狀:而且還可能出現肌無力、肌酶升高、肌原性損害等,如系統性紅斑狼瘡、混合性結締組織病、皮肌炎等。
風濕性關節炎中醫治療偏方
1、核桃蔥姜茶
風濕患者在平時是不應該多喝濃茶的,但是可以多喝這種養生茶,對緩解病情特別重要。原料包括核桃仁、蔥白、生姜各25g,茶葉15g。將前三藥共搗爛,同茶葉共放砂鍋中,加水一碗半煎沸,去渣一次服下,臥被避風取汗,每日一劑。
2、附子粥
風濕患者在平時多喝這種粥可以有效的去除自己體內的濕氣,對控制風濕病情特別有益。原料包括制附子5g,干姜3g,大米100g,蔥白2根,紅糖少許,將附子、干姜研為極細粉末,先取大米煮粥,待沸后,調入藥末及蔥白、紅糖,同煮為稀粥,或用附子、干姜水煎取汁,同大米、蔥、糖煮粥服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