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錄
中醫(yī)推拿治療胃腸感冒
1、中醫(yī)推拿治療胃腸感冒
1.1、中醫(yī)治療嬰兒胃腸型感冒有一口訣,即“開天門,推坎宮,揉太陽穴”。天門穴又稱為天庭,位于兩眉中印堂之間至前發(fā)際成一直線,開天門操作時,要注意將兩拇指交替自下向上推,天門穴能夠祛風解表,調(diào)和陰陽。坎宮穴位于自眉心起至眉梢成一橫線上,推坎宮操作時,要先用兩拇指確定眉弓中點,自眉心向眉梢推按,其余四指放于頭部兩側(cè)用來固定,坎宮穴能夠治療嬰兒胃腸型感冒所導致的發(fā)熱、煩躁不安等癥狀。太陽穴位于兩眉梢后凹陷處,在外眼角延長線的上方,揉太陽穴時手法要輕柔,不可擊打,可以將手掌搓熱后放置于太陽穴處,順時針轉(zhuǎn)揉,太陽穴是顱骨骨板最薄弱的部位,按摩該穴能夠解除疲勞,緩解嬰兒胃腸型感冒造成的全身無力酸軟的癥狀。
1.2、大多數(shù)胃腸型感冒與濕氣內(nèi)滯相關(guān),所以在按摩療法上也應以化濕為輔。天柱穴位于后頭骨正下方的凹陷處,即項后正中發(fā)際線至大椎呈一條直線,在按摩手法上可自上向下推或刮,至有輕度瘀血時可停止。
2、中醫(yī)如何治療胃腸性感冒
2.1、中醫(yī)學認為,解表是解除肌體表層病邪,和中是調(diào)和胃腸道。藿香正氣的兩項功能正好對應胃腸型感冒的兩個方面,所以能很快見效。藿香正氣散臨床應用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方中以藿香為主藥,既能辛散風寒,又能芳香化濁;配蘇葉、白芷辛香發(fā)散,助藿香外解風寒,芳化濕濁。本藥對夏季感寒傷濕,脾胃失和者最相宜。近代常用以治療急性胃腸炎屬濕傷脾胃、外感風寒者;外出旅行、水土不服以及飲食失和等造成的頭昏、乏力、惡心、胃口差、腹脹、泄瀉、發(fā)熱等,均有較好效果。
2.2、傳統(tǒng)的藿香正氣散在服用時要加生姜3片、大棗1枚同煎后才能服用。為了解決服用不便的缺陷,后世的醫(yī)學者將藿香正氣散制成了丸劑、水劑等多種制劑。其中太極藿香正氣液是采用現(xiàn)代藥物提取技術(shù)制成的濃縮型液體劑型,其特點是吸收快,藥效發(fā)揮迅速。太極藿香正氣液不含酒精,口感好,適用老年、兒童、酒精過敏者服用,特別是現(xiàn)在開車的朋友,更不用擔心酒駕。
3、應對胃腸感冒偏方
3.1、食療小妙方生姜汁:嘔吐嚴重者,可取生姜適量榨汁,加入少量溫熱水隨服,止吐效果好。
3.2、薏米桔皮粥:取新鮮桔皮30克,薏米100克,先將桔皮洗凈切成細絲,然后加水煮沸后將桔皮絲撈出,加入大米煮粥食用,可起到止吐、消食的作用。
3.3、三汁飲:取荸薺、白蘿卜、鮮藕適量,洗凈后榨汁隨時服用,可清熱去心火,效果較好。
胃腸感冒的癥狀都是什么
1、嘔吐:胃部因病媒菌或其他毒性物質(zhì)進入,導致胃體肌肉刺激收縮,將胃內(nèi)容物排出體外。
2、腹瀉:主要為腸子受到刺激而分泌物大量增加,影響吸收的功能,造成腸腔內(nèi)的水分過多,外加腸蠕動也增加,所以排出的大便都是稀便。
3、腹痛:因腸蠕動較正常時加倍增快而感覺到疼痛,或是腸壁上的黏膜因發(fā)炎而紅腫痛,紅腫雖然看不到,但是可以感覺到疼痛。
胃腸感冒護理方法有什么
1、保持空氣新鮮
胃腸型感冒居家護理很重要,媽咪應注意保持居室內(nèi)的新鮮空氣,遇有氣候變化及時為寶貝增減衣服。
2、勤換衣物
如果寶寶服用退熱藥后出汗多,每次出汗后應及時將濕衣服換下,以免再次著涼,加重病情。
3、忌口
發(fā)熱期間多給寶寶飲開水,食易消化食物,口味清淡為宜,忌食辛辣、冷飲、油膩、油炸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