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錄
胃脹想吐按什么穴位
1、胃脹想吐按什么穴位
中脘穴:中脘穴是治療胃腸疾病中十分重要的穴位,它位于胸骨下端和肚臍連線的中央,大約在肚臍往上一掌處。指壓時仰臥,放松肌肉,一面緩緩吐氣一面用指頭用力下壓,6秒鐘時將手離開,重復10次,就能使胃感到舒適。在胃痛時采用中脘指壓法效果更佳。
天樞穴:此穴位于肚臍左右兩拇指寬處?;颊呖善教稍诖采?用中間三個手指下壓、按摩此處約2分鐘。天樞穴的主治病癥包括消化不良、惡心想吐、胃脹、腹瀉、腹痛等。
足三里: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四橫指、脛骨邊緣。在膝蓋的膝蓋骨下面,可摸到凸塊(脛骨外側髁),由此再往外,斜下方一點,還有另一凸塊(腓骨小頭)。這兩塊凸骨連線為底邊向下作一正三角形。正三角形的頂點,正是足三里穴。按壓6秒鐘將手離開一次,重復10次,就可促進胃酸分泌。
2、胃脹想吐的原因
憂思惱怒 生氣也會損傷胃。飲食不衛生。有些病菌于腸道中會產生毒素,造成急性胃腸炎等胃腸道疾病。飲水量太少或纖維素食物進量太少造成便秘 脹氣。生活作息不正常,吃的太油膩,造成腸道不易消化。高蛋白質或高脂肪的飲食,易造成腸道菌群改變,不利于有益菌存活。吃的太快。會使咀嚼不到位。壓力過大直接影響生理功能就是腸道功能異常。疾病引起:胃炎、十二指腸潰瘍、急性胃炎等,這類患者常常是以胃脹為主,由于胃腸粘膜的損傷,常以胃脹、惡心、食欲不振等形式表現。
3、胃脹想吐的癥狀
胃脘撐脹,外觀又有脹滿的形態表現的一種病癥,可同時伴有胃脘疼痛、惡心、嘔吐、不能進食等臨床表現。每天早起或者飯前、后,均有打嗝現象,并伴隨氣體噴出,身體消瘦,精神抑郁,神經性的頭疼和胸悶,伴以乳房忽冷忽熱。上腹部不適或疼痛,飽脹,燒心(反酸),噯氣等,不愿進食或盡量少進食,夜里也不易安睡,睡后常有惡夢。有些患者還有有噯氣、便秘腹瀉交替、發熱等等癥狀。
胃脹想吐做什么動作緩解
1、雙膝跪地,從膝蓋到腳趾都要接觸到地面,上半身保持直立,雙手自然下垂。緩慢坐下,直到體重完全壓在腳踝上,雙手自然放在膝上,保持正常呼吸。保持該姿勢約30秒,放松后再將上半身向前傾。重復做3~5次。該動作有助于消除脹氣、胃腸綜合征(如胃腸痙攣、腹瀉等),還可強化大腿肌肉。
2、俯臥(趴在床或地板上),全身放松,前額觸碰地面,雙腿伸直,雙手彎曲與肩平放,手肘靠近身體,掌心向下。雙手支撐,抬起頭、胸部,雙腿仍接觸地面,直到感覺胸腹完全展開。保持該姿勢約10秒鐘。重復做3~5次。這能消除脹氣、解除便秘、鍛煉背肌,對脊椎矯正有一定的幫助。
3、一旦發生胃脹氣的時候,如果有床的話,可以立刻躺上床上,并且用身體蜷曲的姿勢,雙手環抱彎曲膝蓋的雙腳,有腹部受壓迫的感覺。同時涂抹上適量的薄荷油進行按摩,并以打圈的方式按摩腹部。
胃脹想吐吃什么
1、香蕉、獼猴桃、橙子和腰果等富含鉀的食物有助于調節體內鈉水平,防止水腫和腹部脹氣。香蕉還富含可溶性纖維,有助緩解或預防便秘。
2、木瓜中的木瓜蛋白酶有助于分解胃腸道系統中的蛋白質,防止腹脹。
3、蘆筍是防止脹氣的超級食品。蘆筍具有利尿作用,能幫助人體排出多余水分,緩解腹脹不適。
4、酸奶中的益生菌有助于調節消化系統,有益胃腸道健康。
5、茴香種子含有一種化合物可緩解胃腸道痙攣,使氣體順利通過,減輕腹脹不適感。
6、生姜可舒緩消化系統、放松消化道肌肉,減輕腹部脹氣。生姜中還含有可消化蛋白質的酶,降低蛋白質導致的腹部脹氣幾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