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牢未成年人網絡“安全扣”
未成年人健康成長關乎國家前途和民族命運。今年是我國全功能接入國際互聯網30周年,也是網絡強國戰略目標提出10周年。互聯網為人民群眾生產生活、交流交往、創新創造提供了新平臺、新空間,也為推動文明繼承和發展、促進文化弘揚與繁榮提供了新載體、新機遇。當今時代,經濟社會發展對信息網絡高度依賴,網絡空間與現實
未成年人健康成長關乎國家前途和民族命運。今年是我國全功能接入國際互聯網30周年,也是網絡強國戰略目標提出10周年。互聯網為人民群眾生產生活、交流交往、創新創造提供了新平臺、新空間,也為推動文明繼承和發展、促進文化弘揚與繁榮提供了新載體、新機遇。當今時代,經濟社會發展對信息網絡高度依賴,網絡空間與現實
偶爾“看一看”、閑時“刷一刷”、隨手“拍一拍”……豐富多彩的互聯網信息,為廣大未成年人擁抱世界、放飛夢想創造了無限可能。然而,一些“隱秘的角落”同樣值得警惕——網絡沉迷、網絡詐騙、網絡欺凌…… 作為“網絡原住民”,未成年人無論學習還是生活,都早已離不開互聯網,而且越來越深入互聯網。如何共同織密保護
【建設教育強國·教育筆談】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健全網絡綜合治理體系,推動形成良好網絡生態。這為全面加強未成年人網絡保護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孩子們成長得更好,是我們最大的心愿。”良好的網絡生態對于青少年成長至關重要。2024年1月1日,《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以
據民政部網站消息,民政部聯合14部門日前印發《農村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關愛服務質量提升三年行動方案》。《方案》提出,到2026年,農村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精神素養明顯提升,監護體系更加健全,安全防護水平顯著加強,以兒童需求為導向的農村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關愛服務工作更加精準高效,支持保障力度進一步加大,基
“一放假就恨不得抱著手機從早玩到晚,飯也不好好吃,覺也不好好睡,作業也沒心思寫。”提起暑假里兒子對游戲的沉迷,李艷(化名)就忍不住嘆氣。在這場與游戲爭奪孩子時間的博弈中,和李艷煩惱相似的家長還有很多。游戲話題屢屢引發社會討論,游戲成癮行為也引起醫學界的重視。2019年,世界衛生大會審議通過《國際疾病
《青少年藍皮書:中國未成年人互聯網運用報告(2021)》顯示:2020年年底,中國6歲至18歲未成年人網民已達1.8億,未成年人互聯網普及率高達94.9%。如何提升未成年人網絡素養?家庭網絡教育該如何實施?未成年人消費觀與用網習慣如何培養?怎樣才能夠達到網絡安全?一系列現實而急迫的問題亟待破解。調研
古人是怎么養老的?盛唐詩人王維晚年賦詩“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聽松撫琴,一派悠然;宋代詞人李清照暮年填詞“枕上詩書閑處好,門前風景雨來佳”,看書賞雨,亦是閑適。時至今日,隨著移動互聯網和智能設備的迅速普及,手機在老年人的生活中扮演起日趨重要的角色,通過一塊屏幕就可以“聽松、撫琴、看書、賞雨”。但
今日社評本報特約評論員政府相關部門必須加強監管,督促網絡服務商嚴格落實未成年人保護法,不能縱容游戲經營商過度逐利,誘惑未成年人沉迷網絡。網絡企業要進一步探索和強化技術防控的實用性,包括完善網絡交易行為的監管,身份識別技術的提升,填補技術漏洞提升管護能效等措施,真正發揮自身在防沉迷上的技術優勢,守好未
今年年初,8位市人大代表建議“加強未成年人保護,對一些網絡游戲運營商提起公益訴訟”,理由是一些企業雖在網游中設有防沉迷系統,但還是會利用虛擬幣、裝備等各種手段誘導未成年人沉迷。對此,廣州市檢察院近日回應稱,目前還不具備對一些網游運營商提起檢察公益訴訟條件。也許在法律層面上,對網游運營商提起公益訴訟的
無網絡,不生活。對于伴隨著移動互聯網技術成長的“00后”“10后”孩子來說,他們不僅“帶著鼠標出生”,而且還將“伴隨著手機長大”,堪稱真正意義上的“網絡原住民”。不過,在孩子們盡情享受網絡生活的同時,有一個問題始終令家長們感到頭痛——如何避免孩子沉迷于網絡游戲無法自拔?揆諸報端,孩子因為沉迷游戲而荒
實施7年后,《未成年人保護法》將首迎“大修”。新京報報道,10月21日開幕的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四次會議,將審議未成年人保護法修訂草案、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修訂草案。據透露,網絡沉迷防治即“網癮防治”,擬寫入未成年人保護法。網癮防治入法,來得并不突兀。如今,網絡沉迷已成全球性社會問題。據衛健委有關
眼下,網絡直播、短視頻大熱,不少未成年人也沉迷其中。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與研究中心近日發布的《中國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法律政策研究報告》(簡稱《研究報告》)建議,對于14周歲以下的兒童應該限制,可允許其在父母同意或陪伴的情況下使用。(8月21日《中國青年報》)未成年人特別是14歲以下兒童是一個身體尚待發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