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是進補的好時機,但是冬季進補也不要盲目,進補的時候最好要分清地域和人群,不然不僅達不到進補的目的可能還會有副作用。
冬季人體陽氣內藏、陰精固守,是機體能量的蓄積階段,對于身體虛弱的人是進補的好季節。俗話說,“冬不藏精,春必病溫”。
冬季進補應辨證而為
冬季是體虛之人進補的好季節,但“虛”的原因各不相同,因此冬季進補時要因人而異,因體質而異。
冬季進補需分男女老少
人的一生需經歷不同的發育和生理變化階段。各個階段人體內臟腑的氣血陰陽有不同程度的變化,各年齡階段人的生活習慣和學習、工作的情況也各不相同,因此,應該根據這些變化來補益身體。
小兒內臟嬌嫩、易虛易實,飲食又往往不知節制,以致損傷脾胃,其在冬令的補益,當以健脾胃為主,可食茯苓、山楂、大棗、薏仁等。而青年學生日夜讀書,往往休息睡眠不足,心脾或心腎虛,其在冬令的補益可選用蓮子、首烏等。不少中年人身負重任,不注意休息,而導致氣血耗傷,故冬令補益以養氣血為主,可食龍眼肉、黃芪、當歸等。老年人身體虛弱,再加上身患多種疾病,故老年人冬令必須進補。老年人無病時,可選用杜仲、首烏等。若有病,則必須辨證進補。
冬季進補莫過激
冬季進補是為了調節身體的各種機能,使身體更健康,但如果進補過偏,則補而成害,使機體又一次遭遇損傷。例如,雖為陰虛,但一味大劑養陰而不注意適度,補陰太過,反而遏傷陽氣,致使人體陰寒凝重,出現陰盛陽衰之氣。所以進補要補宜適度,適可而止。俗話說:“秋冬進補,來春打虎”。有些人就覺得這秋冬進補人人適宜,大補大受益,小補小受用。可事實上,平時我們常會犯的便秘、失眠、易感冒……都可能是補出來的!
一到冬季,“將養生滋補進行到底”就成社會熱潮。藥補加食補,西洋參、鹿茸、黃芪統統被好補者拿來泡茶熬湯。藥店、商場的中草藥、滋補保健品專柜前人流劇增。飯店大打養生藥膳招牌,老百姓在家也時常羊肉鍋、老鴨湯滋補一下,甚至有人認為冬季進補就是大吃大喝。但隨之而來的是有些人出現了口腔潰瘍、上火、肚子脹、便秘、睡不著等癥狀。
冬季進補雖說是中醫養生保健的一大特點,但也并非人人都需要在冬季進行補益,切忌走入"進補"的誤區。
按現時我國的生活水平看,冬季進補的對象應為身體虛弱的中老年人;勞累過度,亞健康狀態的人;久病,術后或大病初愈等這樣的群體。年輕體壯無病之人,對寒冷有良好的適應能力者,則無需進補,只需加強飲食營養即可。
營養師建議大家在冬季進補時應辨證而為,切莫步入以下誤區。
地域不分“濫補”
我國幅員遼闊,地理環境各異,人們生活方式不同,同屬冬季,西北地區與東南沿海地區的氣候迥然有別。因此,千萬不要地域不分“濫補”。
冬季的西北、東北地區天氣寒冷,進補宜大溫大熱之味,如羊肉、狗肉、鹿肉等,補品中如人參酒、參茸酒等,強壯補身,御寒助陽確有作用。
而長江以南地區雖已入冬,但氣溫較北方地區要溫和的多,進補宜清淡甘溫之味,如雞、鴨、鵝等。
長江以南地區的人們如果多食羊肉、狗肉、鹿肉等容易燥熱動火,出現咽痛、口瘡、鼻出血等癥狀。雨量較少且氣候偏燥的地帶,也是少用為佳,應以干潤生津之品如百合、荸薺、蓮藕、梨等果蔬為宜。
老少不辨“蠻補”
由于人有男女之別和老少之異,因而在冬季“進補”之時,也不盡相同。如老年人生理機能減退,大多體質虛弱,所以適當適量“進補”可增強抵抗力,有利于身體健康。
然而,小兒生理機能旺盛,正常發育的健康兒童或生病尚未痊愈的兒童,就不宜“進補”,尤其對一些甘溫、溫熱之物,如羊肉、狗肉、鹿肉、麻雀肉、麻雀卵等,只適宜于成年人,兒童即使體質弱,也應忌食或少食,反之則有損無益。
例如:一個9歲兒童,自幼體弱多病,因進食肉面過量,隨后不思飲食,日漸消瘦,家人疑為營養缺乏,給予服用人參蜂王漿、牛奶、雞蛋,并經常用人參、黃芪燉雞湯補充營養,體質越補越差,致終日厭食,面黃口臭,腹痛腹脹,中醫論以納食呆滯,調理脾胃而癥狀消失。
所以,青少年(包括小兒),由于身體處于生長發育階段,應注意飲食營養,調節補充,一般不宜以藥物進補。
辨證不清“亂補”
某人長期睡眠不好,白天精神疲困,認為自己體質差,自服人參、西洋參、參芪大補膏,其量又大,結果出現興奮、煩躁,失眠更厲害了。專家指出,這是典型的“亂補”,非但無益,反而有害。
為使冬季“進補”能更準確地達到預期效果,應根據人的不同體質和食物的屬性進行辨證施補。中醫按照食物的性味,可分為平補、溫補和清補等類。
所謂平補食物是幫助維持健康和生命所必須的食物;溫補食物能溫陽助火,改善畏寒怕冷癥狀,從而增強體質,如陰虛內熱的體質,多食則加重陽熱升火,出現咽干、齒痛、牙齦出血、便秘等癥狀;清補食物偏涼可以清火,如陽虛偏寒體質,多食反而使體寒更甚,從而出現腹瀉、腹痛等癥。

古往今來,違反“虛則補之”的法則,亂求補藥招災者,比比皆是。如人參,中醫稱謂大補元氣,寧神益智,益肺健脾,堪稱補藥中之極品。若遇心衰、休克、出血、體質虛弱、陽痿等癥狀者,人參確有藥到病除之效。然而,若補不對癥,輕則不適,重則致人于死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