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就要進入炎炎“三伏天”,人們普遍想到的是如何降溫防暑,但夏日里如果人體長期處于低溫環境,一味追求“冰爽”感覺,卻是有悖于夏日養生原則的。此時養生應當順時而為,當顧護體內陽氣,使之保持旺盛充沛,才能維持夏日健康不病,也才能達到“冬病夏治”的目的。
具體的護陽措施體現在起居上,應晚睡早起以順應自然界陽盛陰虛的變化,中午暑熱最盛之時,適當午睡既可避炎熱,又可消除疲勞、補充體力;精神調攝,應適應自然界“生長”的規律,主動調節情志,避免動怒煩躁,保持神清氣爽。
特別是在飲食上,民間有“冬吃蘿卜夏吃姜,不勞醫生開藥方”之說,一說到養陽,很多就會想到食用蔥、姜、蒜、辣椒、韭菜等辛溫食物,認為能大補陽氣,而且夏季的夜市美食中,這些食材佐料也大行其道,再加上冰啤酒、冷飲,幾乎是夏日宵夜的標配。確實,這些食物是可以補足陽氣,但也要適量而且要配伍其他食材才能生效。如一味食用過多,會導致口舌生瘡、咽喉腫痛、大便干結、小便黃赤等上火癥狀,燥熱傷陰,陰液的損傷,反而會引起陽氣的不足。
因此,夏日飲食養生要著眼健脾益氣,少苦寒,節冷飲,少食油膩不易消化的食物,選擇溫補食物要同時兼顧既能補陽又不會傷陰的原則,宜食魚、蛋、奶、西瓜、黃瓜、冬瓜、玉米、豌豆等,此外,酸味收斂,可固護體表,防止出汗過多傷氣損陽,如楊梅、草莓、西紅柿、豆類及其制品、動物肝臟、海帶、海蜇、海藻等也可選食;咸味食物則可幫助機體補充因出汗過多而丟失的鹽分,以防汗多損傷心氣,故應及時補充。平時可多食用熱性較平和的桂圓、大棗、紅糖、小米、山藥、茯苓、蓮子、苡仁等。
總之,夏日飲食以溫養陽氣為佳,在適時飲食的基礎上,尤可飲用溫胃寧心的生姜大麥茶、益氣健脾的黃精紅棗湯、溫陽解毒的綠豆肉桂湯、益氣防感的黃芪玉竹茶以及溫腎去毒的楮實子黑豆湯,也是“春夏養陽”理論的實際應用。
同時,背部是養護陽氣的重要部位,可以通過拍打和按摩方式護陽。熬夜或者勞累,可采取拍打法和捏脊法。拍打法是手指并攏,掌心部位中空,從肩頸部位向下拍打到腰骶部位。捏脊法是拇指與其余四指相對,提起背部脊柱兩側的皮膚和筋膜,從腰骶部位向上捏到肩背部。拍打法和捏脊法各反復操作3~5遍,每天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