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服避孕藥是否防癌?口服避孕藥究竟是致癌還是防癌,醫學界對這一問題的眾說紛紜令無數女性在使用的同時總感到忐忑不安。現在,小編說說口服避孕藥是否防癌。
英國一項歷時近40年的研究全面考察了服用避孕藥與癌癥發病率之間的關系,發現避孕藥確實有助于長期防癌,服用利大于弊。
據英國《泰晤士報》報道,自口服避孕藥1961年問世以來,關于其安全性的研究已經有數百項。這項由英國阿伯丁大學展開的研究對英國皇家醫師會保存的4.6萬名女性的診療記錄進行了分析,堪稱迄今最大規模的此類研究。研究中考察的女性平均年齡為29歲,其中一半從未服用避孕藥,另外一半服過藥,平均服藥期為44個月。診療記錄由1400名醫生提供,時間從1968年持續到2004年。
該報告稱,服用避孕藥不超過8年的婦女患癌的風險降低了12%,其中腸癌、直腸癌、子宮癌等主要的婦科癌癥的發病率大幅下降,患卵巢癌的幾率甚至降低了29%.單就乳癌而言,沒有跡象表明短期服用避孕藥會增加或降低其發病率。
報告指出,大多數女性都是在20歲左右開始服用避孕藥,并在接近30歲的時候停止服藥,而避孕藥保護作用在停藥后15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內尤為明顯,這時她們的年齡多半在50歲左右,正是女性癌癥的高發期。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女性服藥時間超過8年,避孕藥又會走向致癌的反方向。研究顯示,在研究中有1/4的女性是8年以上的長期服用者,她們患各種癌癥的風險比未服藥者增加了22%.
報告作者表示:“許多女性,特別是那些在多年前服用避孕藥的第一代使用者,將會對我們的結論感到寬慰。口服避孕藥在防癌方面的積極作用超過了致癌風險。”據統計,目前全世界每年有1億婦女使用口服避孕藥,其中英國有350萬人左右。不過研究的負責人、阿伯丁大學教授菲利普·漢納福爾德也提醒說,他并不建議女性單純地為了降低患癌風險而去服用避孕藥,他說:“如果建議每個人都去服用避孕藥,這就太輕率了。”
口服避孕藥致癌還是防癌:
1、口服避孕藥既不是防癌的,也不是致癌的,它和這兩者直接是沒有任何關系的,口服避孕藥的藥理作用主要是用來避孕的,它只能起到一個避孕的效果,所以想要防癌的人,通過口服避孕藥是沒有任何效果的。
2、口服避孕藥是有一定的副作用的,盡量還是不要通過口服避孕藥的方式來避孕,因為避孕藥會導致女性的內分泌系統出現紊亂,出現月經不調的情況,嚴重的副作用就是導致女性不能夠懷孕,這是非常可怕的后果。
3、除了口服避孕藥以外,戴避孕套是一個非常安全有效的避孕方式,它可以阻止男女生殖器細菌的交換,防止感染炎癥,而且阻礙的精子輸送到輸卵管,是一種沒有副作用的避孕方式,效果也是很好的。
有很多研究表明,口服避孕藥可以降低卵巢癌的風險。但也有研究認為,口服避孕藥會增加乳腺癌和宮頸癌的風險。媒體上充斥的各種說法,常常讓人困惑不已:口服避孕藥在履行其避免懷孕職責之余,究竟是預防的天使,還是引發的殺手?
一個國際研究團隊的最新分析則認為,口服避孕藥更多地扮演著天使的角色。換句話說,在這個問題上,服用避孕藥利大于弊。英國研究院流行病學所瓦萊莉·貝拉爾博士及其同事對45項口服避孕藥與卵巢癌的研究進行了綜合分析。這些研究共涉及英國、美國、中國等21個國家的10余萬名婦女。
服用避孕藥的通常為二三十歲的年輕女性,而卵巢癌多發生在50多歲以上的中老年女性。所幸的是,上述研究團隊發表在本周《柳葉刀》雜志的分析結果顯示,女性在停止服用避孕藥以后,該藥物對于防卵巢癌的保護作用可以持續30年以上。自50年前問世以來,口服避孕藥已經避免了20萬起卵巢癌病例和10萬起卵巢癌死亡案例。
一般說來,服用避孕藥的時間越長,保護效果越好。如果一名女性持續10年服用避孕藥,她在75歲以前患卵巢癌的幾率約減少1/3.研究團隊同時表示,目前尚不了解避孕藥預防卵巢癌的具體機制。相比之下,當女性停止服用避孕藥以后,乳腺癌和宮頸癌的風險不會繼續增加。
避孕藥在一些國家屬于處方藥,加上媒體對于其可能增加風險的渲染,服用人群依然有限。為此,《柳葉刀》雜志發表社論稱,現在已經有了強大的證據,說明避孕藥應當作為非處方藥,為更多女性提供一種便利的選擇。
20世紀80年代以前,避孕藥基本上是高收入國家女性的“專利”.但到了2002年,全球1.2億服用者中約2/3來自中低收入國家。研究團隊推測,隨著服用者年齡的增長,以及中低收入國家服用者的增多,避孕藥在今后數十年中每年將避免約3萬起卵巢癌病例。
與安全套相比,避孕藥無法起到減少性病和艾滋病傳播的作用,恐怕不適用于多性伴的女性。此外,如果不是為了避孕,僅僅將避孕藥用來預防卵巢癌,顯然并非明智之舉。
以上分享的是口服避孕藥是否防癌。口福避孕藥的避孕效果雖好,但是副作用是非常大的,長期服用避孕藥會導致女性得月經不調和不孕不育癥,緊急避孕藥一年最多只能服用兩三次,不然危害是不可想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