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小寒節氣,代表著天氣已經很冷,中國大部分地區小寒和大寒期間一般都是最冷的時期,“小寒”一過,就進入到“冰上走”的三九天了。這個時候寒邪當令,所以人體很容易受到外界寒邪的困擾而產生疾病。外感風寒表證會導致人體出現惡寒發熱、頭痛頸強,肢體酸痛等癥狀表現。這個時候臨床上常用一些辛溫解表的中藥來緩解癥狀,如:生姜、蔥、荊芥、防風、蘇葉等。如果癥狀輕微,我們也可以嘗試在家制作一些藥食同源的食療藥膳方,來達到緩解不適癥狀的目的。下面就給大家介紹一些常見的散寒藥膳方。
《飲食辨錄》生姜粥
用料:粳米50克,生姜5片,連須蔥數莖,米醋適量。
制作方法:將生姜搗爛,與粳米同煮成粥。粥將熟時加入蔥、醋,稍煮即成。
食用方法:趁熱食用,覆被微微汗出即可。
作用:此粥有解表散寒,溫胃止嘔的作用。適用于外感風寒邪氣引起的頭痛身痛,無汗嘔逆等癥狀的食療。其中生姜辛溫發散,具有發汗解表、溫胃止嘔的作用,是臨床上治療外感風寒、惡寒發熱、頭痛鼻塞的常用藥。如果是癥狀輕微的風寒感冒,可以單用生姜熬煮后飲用,即可奏效。而此藥膳在生姜的基礎上增加了粳米,也就是我們常用的大米,具有溫中益氣的作用,養胃護胃的佳品。另外增加了廚房常見的調味品:蔥,具有發汗解表、散寒通陽,在冬季食用可以起到散外寒,通中陽的作用。最后搭配一些食醋,具有健胃消食的作用。所以,這個藥膳適合大部分人群在冬季食用,可以緩解風寒感冒癥狀。
《圣濟總錄》生姜粥
用料:生姜(去皮切絲)10克,炙枇杷葉6克(切末),粳米100克。
制作方法:先煎生姜、枇杷葉,濾去渣滓后取汁,加入粳米熬煮成粥即可。
食用方法:空腹食用。
作用:同樣都是生姜粥,但是此生姜粥的作用是解表散寒,化痰止咳,理氣和胃。和前面的生姜粥相比,這款生姜粥仍然以生姜和粳米為主要食材,但是去掉了散寒通陽的大蔥,換成了具有化痰止咳作用的枇杷葉。《本草綱目》記載枇杷葉具有治肺胃之病的功效,可以下氣祛痰,使嘔逆、咳嗽的癥狀緩解。現代藥理學也認為枇杷葉具有止咳的作用,同時煎劑在體外對金黃色葡萄球菌亦有抑制作用。
藥膳解析:和前面的生姜粥相比,這款生姜粥止咳的效果更為明顯。對于緩解風寒咳嗽的癥狀,更為適合。
作者:魏幗 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營養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