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性潰瘍的癥狀在生活中漸漸的變得常見了起來其實根據(jù)癥狀以及情況的不同消化性潰瘍也分為很多不同的類型,其實不同的情況所導(dǎo)致的消化性潰瘍是有著比較多的區(qū)別的,對于人們來說根據(jù)實際情況解決消化性潰瘍十分有必要。
潰瘍病的辯證應(yīng)分清標(biāo)本。一般來說新病多實證熱證,久病多虛證寒證,更久則應(yīng)有血瘀或虛實夾雜證。應(yīng)根據(jù)疼痛的部位、蛋白質(zhì)及飲食關(guān)系,結(jié)合其它見癥辨別虛、實、熱、氣、血的不同。臨床上潰瘍病可分為肝胃不和、脾胃虛弱(寒)、胃陰不足、脾虛血辨別幾種中醫(yī)證候。治療應(yīng)從肝、從胃或肝胃同治。常用疏肝和胃法、健脾益氣法、溫中散寒法、滋陰養(yǎng)胃法及標(biāo)本同治的原則,且常根據(jù)其它臟腑陰陽偏衰的不同,分別加用補腎、泄胃熱、活血化瘀、補氣化瘀藥物治療。以達最佳效果。
1、肝胃不和型
主證:胃脘部脹痛或隱痛,痛時竄至胸脅或后背,多有噯氣、泛酸、飲食減少,遇情志不舒時加重,舌苔薄白或薄黃,脈沉弦。
辯證:精神抑郁,情志不暢,肝木克伐脾土,導(dǎo)致肝氣郁結(jié),橫逆脾胃故肋脘部脹痛或隱痛;肝氣不舒,氣機不暢則痛時竄到胸脅或背部;胃氣上逆則噯氣泛酸;脾胃納化失司則飲食減少;舌脈之象為肝胃不和之癥。
治則:疏肝和胃,理氣止痛。主方:柴胡疏肝散合痛瀉要方加減
消化性潰瘍的辯證,肝胃不和,脾胃虛寒,胃陰不足,脾虛血瘀
2、脾胃虛寒型
主證:胃脘隱痛,空腹為甚,得食則緩,喜暖喜按喜熱飲食,泛吐清水,四肢不溫,神疲乏力,大便溏薄,舌質(zhì)淡,苔白潤,脈細或沉遲無力。
辯證:脾胃虛弱,故胃脘隱痛綿綿,疼痛以空腹為甚,得食則緩;寒者得溫易散,虛者得按則舒,故喜暖喜按喜熱飲食;脾主四肢,主運化,陽虛則四肢不溫,神疲乏力,泛吐清水,大便溏薄;舌質(zhì)淡,苔白潤,脈細或沉遲無力為脾胃虛寒之象。
治則:溫中健脾。主方:參苓白術(shù)散合建中湯加減
消化性潰瘍的辯證,肝胃不和,脾胃虛寒,胃陰不足,脾虛血瘀
3、胃陰不足型
主證:胃脘隱痛或灼痛,或伴嘈雜、或饑而不欲食,似煩不眠、口干唇燥、大便干結(jié)、舌紅少苔、無苔或則少津,脈細數(shù)。
辯證:胃陰不足,胃失濡養(yǎng)。故胃隱痛或灼痛;虛熱內(nèi)擾,故胃脘嘈雜;胃失津潤則不欲飲食;陰虛內(nèi)熱則心煩不眠;津虧液少則口干唇燥、大便干結(jié);舌紅少苔、無苔或少津,脈細數(shù)為陰虛內(nèi)熱之象。
治則:養(yǎng)陰益胃。主方:養(yǎng)陰益胃湯加減
4、脾虛血瘀型
主證:胃脘刺痛,痛處固定,食后加重,拒按,或見嘔血,舌質(zhì)紫暗,有瘀斑,脈弦或澀。實證出血,來勢急,舌質(zhì)紅,舌苔黃,脈弦數(shù)有力,或弦細無力;虛證出血,來勢較緩,面色芬白,舌暗淡,脈細弱。
消化性潰瘍的辯證,肝胃不和,脾胃虛寒,胃陰不足,脾虛血瘀
辯證:胃脘痛日久不愈,久病多瘀,瘀血阻絡(luò),氣血運動不暢,故胃脘痛較劇,刺痛,或呈刀割樣疼痛。瘀血有形,故痛有定處而拒按,食與瘀并,故食后疼痛尤甚;久病入絡(luò),絡(luò)脈受損,故見嘔血、便血;實證多與熱證并存,熱迫血行,故實證出血急;虛證多與寒證參見,故虛證出血緩。舌質(zhì)暗紫,或有瘀班,脈澀,為瘀血阻絡(luò)、血行不暢之癥。
治則:化瘀通絡(luò),理氣止痛。主方:金延香附湯。
消化性潰瘍,屬中醫(yī)藥胃脘痛范疇。主要由于胃失和降“不通則痛”所致。病位在胃,但與肝脾二臟密切相關(guān)。肝氣易犯胃克脾,脾胃可互相累及。臨床上肝多實,脾多虛,胃多氣滯血瘀。處方用藥時要根據(jù)肝、脾、胃之病機特點靈活施治。肝氣犯胃者,應(yīng)掌握“治肝可以安胃”“忌剛用柔”的原則,做到疏肝不忘和胃,理氣慎防傷陰。脾胃虛寒者,溫中健脾,應(yīng)注意不宜過用久用辛香溫燥之品。“酸甘化陰”法為治療胃陰不足之大要,不可疏忽。無論是哪型胃脘痛之消化性潰瘍,久之,皆可入絡(luò),形成瘀血阻絡(luò),故久病之潰瘍病,化瘀通絡(luò),理氣止痛不可忘記。
上述給大家介紹了不同的消化性潰瘍的類型其實想要治療消化性潰瘍對于人們來說結(jié)合實際情況治療效果更好,上述所介紹的消化性潰瘍的不同的類型希望人們可以多多進行了解,對于消化性潰瘍的情況雖然比較常見但是還是需要針對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