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一點號“精誠名醫匯”原創,經一點資訊平臺全網首發
本文理論依據:《內外傷辨惑淪》、《成方便讀》
我們都知道,人的生命過程,就是陽氣不斷生化、充養,由弱到強,又從強到弱不斷變化的過程。陽氣在,生命就在。陽氣亡,生命就會走向終結。那么,當陽氣即將走向亡散的時候,我們的身體會有哪些表現呢?
這是一個復雜的課題。“精誠名醫匯”才疏學淺,難以在一篇文說里為看官全部寫清楚。今天,我們只對其中一種危像與您解說。這就是發熱。
這個時候的患者,渾身出現發熱癥狀,面紅,比較渴,特別想喝熱水。看舌頭,舌質往往比較淡。再看脈象,輕輕觸摸上去仿佛很有力量,但是重按下去,卻又感覺十分虛弱,幾乎感覺不到。這樣的人,往往正在經歷大病、內傷,體質十分衰弱,或者女子產后失血過多。
請大家記得,如果有人出現這樣的情況,就是十分危急的了。用中醫專業的話來說,此時的陽氣即將“散亡”。
為什么要這么說?原來,我們身體里的氣,性情彪悍,有滑疾之偏頗。它就像一匹脫韁的野馬,一不留神就四處奔散。但是,我們的氣之所以在正常情況下,于身體里運行有常,原因還是有什么東西能夠“降服”它。這就是我們的血。《讀醫隨筆》里面有一句話,就說得好:“惟血之質惟氣所戀,因以血為氣之室,而相裹結而不散矣”。意思是說,我們的血可以承載氣,令氣有所依附。這樣一來,氣就不會難以駕馭了。
但是,我們的血,有時候也會出問題。這就是血虛、失血。這種情況常見于久病、過度勞倦、內傷、女子生產、崩漏之人。這類人的血一旦不足,體內的陽氣就無所依,于是行散開來,導致陽氣外浮。這個時候的身體,就會出現發熱、口渴、面紅目赤、脈洪大而虛弱。如果不能想一個有效辦法,盡快扭轉局面,陽氣就會散亡殆盡了。
這個時候怎么辦?如何才能把陽氣留住?
其實,我們祖先早有一方,專解此類燃眉之急。這就是千古名方當歸補血湯。
話說這當歸補血湯,組方非常簡單,只有兩味藥,即黃芪和當歸。其中,黃芪30克,當歸6克,兩者的比例是五比一。研成粗末,水煎取藥汁服用,空腹溫服即可。臨床應用,常根據患者實際情況而稍作化裁。
這兩味藥為什么能起到力挽狂瀾之效?其中最大的功臣,就是黃芪。黃芪能干什么?能益氣固表。我們知道,此時陽氣浮越在外,即將散亡乃是最緊急的事情。于是,我們重用黃芪固表,將體表“大門”關上,堵住陽氣散失的路徑。這是“急則治標”的體現。留一分陽氣,就有一線生機。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同時,黃芪還有一個補氣的本領。補氣,是補血的前提。“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所以我們先把氣補足,讓血的生化有一點基礎,這就是“陽生陰長”的道理。與此同時,我們用當歸來養血合營,使得血脈得以充養,最終實現陰血復榮,陽氣有所依,這就是使得危象得以緩解了。
可見,這張古方的應用,堪稱驚心動魄之舉。它益氣固表以治陽浮之標,然后補氣生血以復血虛之本,個中精彩,值得玩味。
到了今天,這當歸補血湯一般被用于治療婦人經期、產后血虛發熱、貧血、過敏性紫癜等血虛氣弱和氣不攝血癥患者。白細胞減少癥、再生障礙性貧血、慢性腎功能不全、腎病綜合征等疾病的治療,也有應用此方的機會。應用務必在中醫師辯證指導下應用。總而言之,古人以兩味藥巧妙搭,治療血虛發熱,陽亡殆盡,實在妙不可言,值得我們后人學習和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