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倫敦大學學院最新研究指出,自律性強的人才能擁有更多健康優勢。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并不缺少健康常識,更多是缺乏自律精神。《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研究指出,自律性強的人,血液中的膽固醇和C反應蛋白(與炎癥相關)水平低,腰圍更小,代謝性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更低,社交方面也有更多優勢。,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最新研究指出,自律性強的人才能擁有更多健康優勢。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并不缺少健康常識,更多是缺乏自律精神。《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研究指出,自律性強的人,血液中的膽固醇和C反應蛋白(與炎癥相關)水平低,腰圍更小,代謝性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更低,社交方面也有更多優勢。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心理學專家余毅震教授表示,根據國外最新研究顯示,自律性強的人,才能擁有更多健康優勢,僅此一項特質,就比生活散漫的人多活4年。那么,到底該如何提高你的自律性?
資料圖(供圖/視覺中國)
要想提高自律性,千萬別再做這6件事。
像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等都屬于“生活方式病”,都是因為缺少規范的行為所致,比如暴飲暴食,“管不住嘴,邁不動腿”之類,其實都是自我放縱的結果,這個結果的產生,就是因為沒有規矩約束。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教授、中華醫學會全科醫學分會名譽主任委員楊秉輝說,很多慢病患者自律性差,用一套“三字經”來概括。
服藥亂。
很多慢病患者存在忘記吃藥、隨便補服、驟然停藥等不合理用藥行為。世界衛生組織的報告顯示,全球按時服藥率僅為50%。不按時服藥會使病情惡化,治療費用更高,還會帶來更多痛苦。
對于慢病患者來說,長期的、規律的服藥就是降低心腦血管類疾病復發、死亡的風險。就拿最常見的冠心病來說,發生過心肌梗死的患者,再次發生心梗、中風的危險會比沒有發生過心梗的人高3-5倍。所以,冠心病出院后絕對不是“高枕無憂”了,而是存在高復發風險。因此,必須長期堅持服用抗血小板藥物,如氯吡格雷、阿司匹林等,預防血栓再次形成。
不運動。
研究顯示,在開始一項運動3個月后,就有約50%的人放棄。英國麥克米蘭癌癥援助中心發現,缺乏運動減壽3-5年,更易患癌癥、心臟病、中風等疾病。衛生部首席健康教育專家洪昭光也指出,運動量不足會引起肥胖、高血壓、動脈硬化、冠心病、腰痛等一系列疾病。人們應至少保持每周運動3—5次,每次30分鐘。
另外,提醒慢病患者,日常運動需要嚴格掌握一個“度”字,循序漸進、持之以恒,切忌操之過急,不可過于疲勞。對于運動類型的選擇,專家推薦走路,因為走路簡便易行,隨時隨地可以開展。
不忌口。
慢病患者應注重飲食規律,遵循少鹽少油、多吃蔬果、合理膳食等原則。但一些人難以改變多年養成的不健康飲食習慣,外出就餐更難管住嘴。大魚大肉、暴飲暴食、不愛吃菜會導致“三高”、尿酸升高、骨質疏松等。
常熬夜。
重慶市中醫院古驗方研究室主任李群堂表示,熬夜會損害身體健康。因為,人體腎上腺皮質激素和生長激素都是在夜間睡眠時才分泌的。前者在黎明前分泌,具有促進人體糖類代謝、保障肌肉發育的功能;后者在入睡后才產生,既能促進青少年的生長發育,也能延緩中老年人衰老。熬夜罹患慢性病的幾率會增加。熬夜族的腎上腺素等激素分泌量也比一般人高,使新陳代謝的壓力增加,進而產生慢性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等。
而慢病患者常熬夜,會加劇內分泌和神經遞質水平失調,致使病情惡化。
不聽話。
慢病患者需要完全戒煙、忌烈酒,飲食遵循低鹽、低糖、低脂、低熱量,高維生素、高纖維素的“四低二高”原則。吸煙、酗酒是多種慢病、癌癥的高危因素,醫生也把“戒煙限酒”的告誡掛在嘴邊,但真正把這些放在心上并做出調整的人并不多。不少人振振有詞:“人各有命,不可強求”“某人煙酒不離手,也能活到九十九”,令人哭笑不得。
不復查。
慢病患者需長期監測血糖、尿酸、血壓等指標,定期復查能減少疾病惡化幾率。但很多人在癥狀緩解后,復查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一項針對急性腦血管病出院患者的調查顯示,僅有17.52%的人能做到規范復診。
定期復查其實包括兩個概念:一個是患者日常的自我監測,另一個是定期去醫院復查。那么,慢病患者日常生活中如何正確理解和實現科學的定期復查呢?
以糖尿病患者為例,血糖監測就是糖尿病控制的重中之重,是糖尿病患者生活的一部分,因此糖尿病患者的定期復查也包括在家里自我監測和定期去醫院檢查兩部分,如平時每天按照醫生的要求,做空腹血糖、餐前血糖、餐后血糖等的檢查,并且認真記錄這些血糖監測結果。醫院復查的重要性在于復查時,醫生能及時了解患者病情的變化和治療療效,從而根據患者的個體情況進行專業指導,并調整用藥種類和藥量,如果病情加重或復發,可以盡早發現和處理。
“四步走”教你養成自律人生。
自律的人,他們的生活可以很簡樸,不奢華,但是都會恪守一個節律,這個節律,大到遵從季節、氣候的變化節點,小到吃飯睡覺定時、定量,這也是中醫“道法自然”的體現。
我們可以根據情緒控制、自我認識等心理測評,來判斷自己是否擁有自律能力。史蒂夫則指出,每個人都可以思考這樣幾個問題:我每天都在同一時間起床嗎?家里井井有條嗎?會出于健康考慮來選擇食物嗎?回答的“是”越多,自律性越強。
那么,自律性不強的你,該如何提升自律性?美國心理學家派克給出了一套訓練自律性的方法,不妨用在培養健康習慣上。
第一,設定一個具體目標
以健身為例,你需要把目標具體化,比如:1.早睡早起(晚上10點睡覺,早晨6點起床);2.睡前練瑜珈(晚上9點-10點);3.每坐1小時起身活動一下。
第二,每天督促自己
設定目標時首先問自己:無論遇到多少困難,你都愿意堅持嗎?目標定好后,讓朋友、家人監督自己;或通過日記等形式監督自己去履行承諾。
第三,找出自己的軟肋,做好應對措施
比如在戒煙時,別人遞煙給你,你抽還是不抽?自控力弱的人一定要選“無一例外”模式,即任何時候、場合都不再抽了。每次都直接拒絕對方,慢慢地就不再有人遞煙給你了。
第四,完成每個任務都要慶祝一下
作為一種達成目標的儀式,也是對所付出努力的一種自我肯定。
本文綜合:生命時報、重慶晨報、羊城晚報等網絡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