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9月13日電 (記者 夏賓)健康是人民的基本需求,也是一個國家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基本支撐。隨著人民健康水平不斷改善,預期壽命不斷增長,人民對健康的需求呈現出多樣化、多層次、全周期的特點。如何進一步完善全生命周期健康戰略,令其與人民的需求相匹配,與經濟社會的發展相適應,已經成為我國當今亟須回答的重要問題。
“中國全生命周期健康戰略研究”課題結題會暨專家研討會近日在京舉行,多位專家對此建言獻策。
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秘書長、課題組組長方晉表示,全方位、全周期維護和保障人民健康是落實中國“健康中國”戰略的內在要求。在生命的不同階段,人們面臨不同的健康挑戰。應對健康挑戰,需要針對不同人群精準著力,堅持“以預防為主”的衛生與健康服務體系建設方針,從全生命周期角度制定相關政策與標準,動員機構、家庭與個人協力執行,是實現全民健康水平提升的關鍵途徑。
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于2020年9月設立“中國全生命周期健康戰略研究”課題組,針對重點生命階段的關鍵健康問題開展研究,并給出政策建議助力完善全生命周期健康戰略。
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研究二部主任邱月介紹了課題報告的主要內容。課題組以兒童、青少年、職業人群與老年人四個年齡階段人群為突破口,瞄準兒童的早期營養、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職業人群的相關疾病、中老年人群的慢性疾病等突出健康問題進行研究。同時,考慮到支付制度對于健康服務的重要驅動作用,課題組設置了“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支付策略研究”專題研究。
研究指出,針對四類重點人群的重點問題,要加強既有兒童營養政策的效果監測評估,通過綜合環境改善、營養知識普及與健康食物體系構建等方式,確保兒童時期良好的生長發育狀況。加大制度保障與投入力度,擴充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務人才隊伍,加強學校、社區、醫院間部門合作,建立綜合心理衛生保障機制。
同時,完善針對職業人群的健康政策,應用大數據等新技術,拓寬職業健康管理覆蓋人群。此外,要堅持全生命周期慢病防控策略,控制危險因素,降低發病風險,全面防治以減少未來需應對的慢病負擔。對于支付策略,要加大貫穿全生命周期健康的支付創新力度,建立健全以結果為導向的評估機制,構建醫保與商保協調發展的多層次健康支付體系。
首都兒科研究所保健科主任,主任醫師、副教授王琳,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黨院辦副主任孫思偉,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社會醫學與健康教育系教授常春,國家衛生健康委衛生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張毓輝分別就全生命周期不同群體的主要健康問題以及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支付體系作匯報。
內蒙古伊利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裁助理云戰友則提到,共同富裕不僅包括人民收入水平的提升,還包括生活質量的提升,而健康是生活質量的基石。伊利將繼續專注營養與健康,推進“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研究”,助力全球健康生態圈建設。(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