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的魔力轉圈圈,想你想到心花怒放黑夜白天……”
<style>.hzh {display: none; }</style>“被我的可愛咬一口,靈魂都失重……”
躺在沙發上,指尖飛速地在手機上滑動,看著屏幕上的視頻,時而哈哈大笑,時而感動哭泣,時而憤怒生氣……
這是不是平時刷抖音的你?
日刷抖音三百條,已成為很多人的習慣。萌寵、美女、吐槽,各種題材的內容,被壓縮成一條條十幾秒的視頻,一旦淪陷,便令人難以自拔。

如今,一場聲勢浩大的“信息碎片入侵戰”,正伴隨著洗腦音樂走進億萬人的生活,同時也引發了社會各界對短視頻的猛烈抨擊。
騰訊副總裁:刷短視頻是吃豬食!網友:罵誰是豬?
6月3日,在中國網絡視聽大會上,騰訊副總裁孫中懷發表了驚人言論:“現在短視頻平臺的個性推薦實在太強大了,你喜歡‘豬食’,看到的就全是‘豬食’。”
此言一出,網友紛紛表示自己有被“內涵”到:若說短視頻是豬食,那刷短視頻的人,不就成了豬嗎?
“豬食”論調,一語三關,既拉踩了對手,抹黑了自己,更重要的是還得罪了用戶:生長在互聯網時代的人,既知悉天下事,又會玩手機,怎么可能會是“豬”呢?

“豬食論”引發的思考:互聯網時代,人更聰明了,還是更愚蠢了?
隨著科技的發展,人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天的變化,只要周圍有wifi,手機有流量,就能輕而易舉地在信息汪洋中獲取最新知識,成為學富五車、才高八斗的“人才”。
明明更“博學”了,卻被人以“豬”、“低智”等詞匯加以調侃,這不禁讓人思考:在互聯網時代,人是更聰明了,還是更愚蠢了?
提到這個問題,就不得不說下著名的“弗林效應”理論了。早期,美國哲學家詹姆斯·弗林通過不同人種的智商測試調查,發現1932年-1978年間,人的智商提高了14%。此后,人們就將人類智商上升的這種趨勢稱為“弗林效應”。[1]

▲美國哲學家詹姆斯·弗林。/圖源:網絡
不過,隨著科學家對人類智商的深入研究,“弗林效應”出現了悖論。比如:
2018年《PNAS》的一項研究中,研究者通過分析1970-2009年間的73萬份數據,結果發現:人類的IQ值一直在下降,平均每隔10年智商就下降7分,與“弗林效應”明顯相反![2]

▲1975年,人類智商發生明顯轉折。/圖源:《PNAS》官網
此外,法國精神學家米歇爾·德米爾在其發表的《數字傻瓜工廠》中也引用了多項研究,證明“Z一代”(1995-2009年間出生的人)與“千禧一代”(1982-2000年間出生的人)的智商正在下降![3]
智商悖論的出現,似乎在闡明:人類可能越來越愚蠢了!這也難怪我們在讀書時,每位老師都會吐槽說:“你們是我教過最差的一屆”了。
是誰偷走了你的智商?
如果“弗林效應”確實已不復存在,那么,又是什么在令我們悄悄變笨?
其實,身處互聯網時代,許多因素都在推動人類邁進“傻瓜”的深淵。
1. 走不出的信息繭房
2006年,美國學者凱斯桑斯坦發表著作《信息烏托邦——眾人如何生產知識》,首度提出“信息繭房”概念。大數據時代,你喜歡看什么,互聯網就給你推什么,慢慢地,就像蠶一般,將自己桎梏于逼仄的“繭房”當中。
近段時間,網絡的“瓜”讓人應接不暇:從林生斌到吳某某,從東京奧運到阿里丑聞,資訊傳播的速度簡直比蘇炳添還快。通過鍵盤和屏幕,網友既能激揚文字,又能指點江山,看似像皇帝般日理萬機,實際可能僅是一只無法掙脫繭房的蠶蛹罷了。
長期身處信息繭房,人將逐漸失去接觸其他信息的機會,而當大腦被巨量八卦資訊裹挾時,看似更博學多才了,但其實只是在同一維度的內容中不斷循環轉圈……

▲凱斯桑斯坦著作《信息烏托邦——眾人如何生產知識》/圖源:網絡
2. 蠶食思考能力的人工智能
互聯網產品更迭日益加快,人類生活也更加方便,如:外賣平臺實現了“天上掉餡餅”,搜索引擎讓人隨時隨地獲取知識……然而,來自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智能手機正在影響人的智商水平,令大腦變遲鈍![4]
以GPS工具為例,它在拯救“路癡”的同時,其實也讓人變成“路癡”。當你找不著北時,只需在搜索框輸入地址,就能輕松到達目的地。但實際上,人的每一次迷路,都是大腦與陌生環境的連接重建,若長期使用GPS工具,大腦熟悉環境的能力就會逐漸退化。
將思考交給機器,人腦海馬體功能將會弱化,有學者預測,未來20年人類患阿爾茲海默癥的年齡將會越來越提前![5]

▲高科技AR地圖導航。/圖源:大象新聞微視頻截圖
3. 麻痹大腦的“精神鴉片”
前陣子,經濟參考報一篇以《“精神鴉片”竟長成數千億產業》為題的文章火遍網絡,作者以犀利之言辭,一陣見血地抨擊了電子游戲對未成年人的荼毒,讓人深感共鳴。
其實,“精神鴉片”又何止電子游戲?短視頻、熱搜、網購等由互聯網衍生而來的消遣方式,何嘗不是在給人帶來快樂的同時,也讓人像吸食鴉片一樣迅速上癮?
研究顯示,上癮會使大腦經歷三個階段,分別為:脫敏、敏化、大腦前額葉功能退化。在各種娛樂的不斷刺激下,一個人獲得快感的閾值會變得越來越高,而且學習、推理、思考等認知能力也會逐漸下降。[6]
沉迷“電子鴉片”,帶來的只是短暫的歡愉,剩下的則是無盡的空虛……

科技滲進日常,人的生活習慣也隨之變化。所謂“抖音1分鐘,人間3小時”,當眼花繚亂的電子娛樂產品刺激大腦時,人往往沒有時間鍛煉身體,并且總會在不知不覺間熬夜。
此前早有研究表明,熬夜會令大腦的有害廢物難以排出,讓人逐漸“變傻”;[7]而如果長期缺乏鍛煉,悶久了也會影響大腦組織,使認知能力不斷下降。[8]
說來好笑,人類用智慧發明了現代科技,最后自己的生活卻又不得不被科技操控,這可真是“聰明反被聰明誤”啊!

身處互聯網時代,現代人的日子更舒坦了,信息獲取也更方便了,且能以更便捷的方式參與社交、得到快樂。然而,信息繭房、人工智能、精神鴉片對智商的影響同樣不容小覷!
“豬食論”刺耳卻真實,倘不加以自律,假以時日,人類大腦這一帶領我們上天入海、傲視萬物、閃爍著宇宙間最美麗的理性之光的鋒劍利刃,終將會日漸沉迷,并鈍化成一坨坨黯淡的廢鐵,讓你廢而不自知。
注:上文部分圖片源自網絡,侵權請聯系刪除。
參考資料:
[1]弗林效應-百度百科.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BC%97%E6%9E%97%E6%95%88%E5%BA%94/4421409?fr=aladdin
[2]Bernt Bratsberg,Ole Rogeberg. Flynn effect and its reversal are both environmentally caused. PNAS (2018) doi:10.1073/pnas.1718793115
[3]外媒:數字原生代智商低于父輩.參考消息.2020-11-03.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2338432888810095&wfr=spider&for=pc
[4]美媒:研究表明智能手機會使人智力下降大腦變遲鈍.參考消息.2017-11-06.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583306621985514222&wfr=spider&for=pc
[5]技術,真的在讓人變蠢嗎?.好奇心日報.
http://www.qdaily.com/articles/17409.html
[6]假期里有效避免“低級快樂”.大連日報.2021-07-27.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6365551404284283&wfr=spider&for=pc
[7]Fultz, N. E. , Bonmassar, G. , Setsompop, K. , Stickgold, R. A. , Rosen, B. R. , & Polimeni, J. R. , et al. Coupled electrophysiological, hemodynamic, and cerebrospinal fluid oscillations in human sleep. Science, 366.
[8]悶久了會變傻!有氧運動能抑制大腦衰老,有助于降低認知能力下降風險.前瞻網。2021-07-28
https://t.qianzhan.com/caijing/detail/210728-be0784a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