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上海4月20日電 (記者 陳靜)新冠肺炎疫情對國人的生活方式和健康狀況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記者20日獲悉,復旦大學健康傳播研究所發布了《新冠疫情常態化防控背景下公眾健康生活方式現狀研究報告》(簡稱《報告》)顯示,受疫情限制,公眾減少外出,帶來了運動量減少,身體活動不足等問題;與此同時,吸煙飲酒行為增加,不利于公眾的身體和心理健康。
針對疫情常態化下公眾的健康狀況,《報告》提出了“復原力”概念模型以及促進復原力的方法。
據了解,復旦大學健康傳播研究所歷時大半年,采用公共衛生領域的研究方法,累計調研了來自國內33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4700多名研究對象得出《報告》。該《報告》最大限度復盤了疫情發生以來對人們生活的改變,揭示了疫情常態化階段公眾的行為方式變化及與暴露內環境的關聯性。
《報告》主要牽頭者、中華預防醫學會健康促進與教育專委會副主任委員、復旦大學健康傳播研究所所長傅華表示,該《報告》為疫情常態化下的公眾身心健康促進提供可操作性的對策和建議。疫情引起的應激反應與抵觸心理等因素交織,對公眾心理健康產生了持續的不利影響。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心理醫學科副主任醫師陳華接受采訪時表示,疫情常態化階段,公眾心理狀態的恢復、重建是公共健康促進的重要任務。對于重點群體,社會和衛生部門應給予足夠重視,采取適當的干預措施降低公眾不良心理問題的發生率。
《報告》還提示了不良的住宅環境和車內環境對個體軀體和心理健康造成的不良影響。超過半數調查對象表示車內和住宅內環境存在不舒適,引發過敏癥狀等問題。
根據《報告》,疫情期間,人們常處于密閉空間,需要格外注意所在空間環境因素和空氣清新。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中醫兒科教學主任、副主任醫師沈健對記者表示:“甲醛、苯等均為致癌組分,長期處于存在這類揮發物的環境中,民眾身體健康會受到極大傷害,其對母嬰及兒童健康的影響則更大。”
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醫務部主任、感染與免疫科主任醫師沈銀忠接受采訪時直言:“公眾不僅應當關注個體健康生活方式,同時也應關注住宅和車內環境對健康的影響,比如,車內空氣質量、長時間駕乘的舒適性等。隨著私家車的普及,這些問題都應得到重視。”據了解,疫情期間,私家車是城市民眾最主要的出行方式,車內一些皮革塑料材質,會導致乘車人出現不適的癥狀,對于嬰幼兒或孕產婦等敏感個體影響更甚;與此同時,座椅頭枕不合理的設計亦會影響到乘坐者的舒適感,長時間乘坐或會影響骨關節健康。
上海市醫學會醫學美學與美容專科分會主任委員、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皮膚科副主任、主任醫師吳文育建議:“皮膚是保護人體的第一道防線,除了科學合理的清潔外,也要留意有害物質和接觸性過敏。”采訪中,記者了解到,相關知名車企在車內環境方面提供了專業的參考資料。這些內容與《報告》中車內環境的體感、嗅感、觸感、視感、聽感五個維度的相關研究結果相互印證,為公眾健康出行帶來了重要參考價值。
《報告》提出了“復原力”概念模型。該模型用以分析個體面對逆境、創傷、悲劇、威脅或其他重大壓力的良好適應過程,即,對困難經歷的反彈能力。《報告》認為:復原力可以直接促進個體的軀體、心理健康的水平;還可以促進公眾增加有益的健康行為。
《報告》指出,通過心理輔導,有目的地提高公眾的內在保護因子;大力發展家庭和社會支持網絡,有目的地提高公眾的外在保護因子,可以促進復原力的構建。據悉,《報告》建議對復原力低水平的重點人群,如低收入、男性等提供關懷和支持,教授緩解壓力的技能,傾聽并進行疏導等。
“我們希望,借助《報告》的發布,推助公眾健康素養的提高,將生活方式向有益于健康的方向轉變,促進全民健康社會的實現。”傅華對記者表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