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期以來,大醫院一號難求、基層醫療機構卻門可羅雀。如何推動優質醫療資源有序下沉,成為解決基層群眾看病難的一個關鍵。
河北邯鄲磁縣患者林女士前一陣查出了腫瘤,由于擔心當地的醫療水平有限,她跑到了北京的大醫院,卻沒有掛上號,經歷一番舟車勞頓,無奈之下又回到了老家磁縣腫瘤醫院。
林女士的主治醫生李玉森是腫瘤微創介入科副主任醫師。治療過程中,林女士向李玉森講述了自己的求醫經歷。“李醫生了解我的情況后,在網上幫我預約了一位北京的腫瘤專家。視頻時專家建議我在當地手術,我就沒再去北京。”林女士說,術后自己情緒一度不佳,引起了一些并發癥,“李醫生還幫我預約了一位上海的內分泌專家,經過一段時間的調理,各項指標趨向好轉,心情也好多了。”
林女士使用的平臺“第醫視頻”,是一種“互聯網+醫療”平臺,通過邀請全國知名三甲醫院的各科專家,連接本地醫生為患者提供視頻輕會診咨詢服務,實現了本地患者、本地醫生、知名專家三方互聯。
與專家遠程視頻時,林女士和李玉森一起聽專家分析病情、治療方案、治療后期的注意事項等。
“以前去門診,可能幾分鐘醫生講完就結束了,但是視頻會診一般有20分鐘,專家會細致耐心地解答我的疑問,直到最后我沒有問題了才結束。”林女士說,視頻會診時目睹本地醫生和專家討論分析自己的病情,作為患者會覺得更加放心。
“基層醫生專業分工不細,有時候會遇到一些棘手的問題。”李玉森說,遇到疑難雜癥拿不定主意時,通過互聯網平臺可以精準地找到專家,和專家們交流后自己常有茅塞頓開的感覺,“大醫院的醫生經驗豐富,綜合專家的建議,能對患者病情把握得更精準,選擇的方案更有針對性。”
“在視頻咨詢前,基層醫生先把患者的病歷和各種檢查結果傳過來,以便我對患者的情況有一定了解。在視頻會診時,我想了解的內容患者不一定能講出來,但是基層醫生了解患者情況,我們溝通起來比較順暢,診斷相對更容易。”北京大學第一醫院眼科主任醫師聶紅平是“第醫視頻”、溫暖醫生等互聯網平臺上的常駐專家,習慣了在非門診時間通過視頻給基層醫生和患者提供醫學咨詢。
“老百姓看病難的核心癥結在于醫療資源的配置不均衡。‘互聯網+醫療健康’的實質就是借助互聯網的技術手段,優化和重組醫療資源。”溫暖醫生華北區域總經理苗穎表示,通過互聯網,基層醫生+專家輕會診的模式能讓患者足不出城體驗專家的健康指導。
“當然,遠程診療更適合那些病癥長期難以確診、治療方案效果不理想、多家醫院診斷或治療方案不一致、診斷出重大疾病希望再次診斷的患者。”苗穎說,遠程會診可以對評估診斷結果進行驗證,優化現有治療方案并提供治療建議,非常適合癌癥、心臟病等重癥患者,避免舟車勞頓,免受奔波之苦。
專家表示,隨著5G等互聯網技術的普及應用,“互聯網+醫療”在促進優質醫療服務資源下沉、提升基層醫院服務水平等方面將大有作為,未來將有更多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方便、快捷的優質醫療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