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提示
近期,由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2019世界衛生統計年鑒》引發關于“女性壽命長于男性”的討論。兩性的健康差異不僅與生理基礎相關,更與個體的行為模式有關。在社會性別規范的影響之下,男女兩性的健康風險行為存在顯著差異。女性預期壽命比男性長并不意味著女性的健康狀況一定優于男性,一些社會文化因素妨礙了婦女和女童從高質量的衛生服務工作中獲益,無法獲得最佳健康水準。
近期,由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2019世界衛生統計年鑒》(以下簡稱“年鑒”)按年齡、性別、收入對194個成員國的健康統計數據進行分析,特別關注不同性別的健康狀況。《年鑒》顯示在預期壽命及健康預期壽命兩個指標上,女性都比男性占優勢:2019年,預期將有超過1.41億兒童出生,包括7300萬男孩和6800萬女孩。而根據最近的死亡風險,男孩的平均壽命為69.8歲,女孩的平均壽命為74.2歲,相差4.4年;根據健康預期壽命指標來看,女性在出生時和60歲時都比男性更強。《年鑒》的發布引發關于“女性壽命長于男性”的討論,引起人們對男性健康的重視,那么“性別”作為一個與健康相關的中介因素,其對健康狀況具有怎樣的實際影響呢?
關注基于“生理性別”與“社會性別”的健康差異
關于健康狀況的性別差異,《年鑒》給出一些發人深思的結論:在女性難以獲得衛生服務的地方,男性與女性的預期壽命之間的差距最小;在男性和女性面臨同樣疾病的地方,男性往往比女性更少去求醫問藥;2016年,就全球自殺死亡率而言,男性比女性高75%;道路傷害造成的死亡率,自15歲時起,男性為女性的兩倍。
上述結論之所以發人深思,是因為它揭示出健康與社會環境因素的關系,特別是兩性不同的行為模式可能對兩性的健康產生巨大影響,而這也是世界衛生組織一直以來的關注點。
《年鑒》特別區分了基于“生理性別”的健康差異與基于“社會性別”的健康差異。其中,生理性別差異表現在染色體、基因表達、荷爾蒙、免疫系統和解剖學(比如體型大小、性、生殖等)的差異。由生理性別導致的健康差異包括,比如女性會患有宮頸癌,男性會患有前列腺癌,與X染色體相伴的免疫調節會提高女童的免疫反應,在很多情況下會降低5歲以下女童的死亡率。
“社會性別”差異(不平等)會對兩性尋求健康、追求冒險的行為,接觸和使用健康信息的能力,采用促進性、預防性、恢復性、緩解性健康服務的機會,導致兩性使用、控制醫療資源與權力關系的差異。由社會性別相關因素所導致的健康差異包括:由早婚等因素導致的早孕加大女性的健康風險;由于勞動性別分工,男女兩性會面臨不同的與職業相關的傷害和疾病;與男性氣質相關的性別規范推高了男性吸煙、喝酒行為,而那種將吸煙作為女性解放、自由標志的性別規范,則使得煙草行業將營銷目標對準了年輕女性;由于缺少使用及掌握家庭經濟資源的權力、照料者角色的限制及行動不自由,女性獲得醫療服務的機會受到限制;然而男性使用醫療資源卻常因性別規范中關于“看病不夠爺們”的陳規受到限制;基于性別身份的交叉性歧視導致跨性別人群在衛生保健服務中遭受污名和歧視,以及針對這一人群需要的醫療服務缺乏等。
健康風險行為存在性別差異
健康狀況與人的行為模式和生活方式密不可分,這早已成為共識。而人的行為模式卻并非完全是個體自主選擇的結果,很多情況下受制于社會制度和社會規范的限制。而兩性不同的健康狀況則與社會性別規范密不可分。
個人行為中具有眾多潛在的會對健康造成損害的行為——健康風險行為。世界衛生組織一直關注健康風險行為對健康產生的影響。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官方定義,風險因素是致使個人患病或受傷害的概率加大的任何屬性、特征或風險。其中較重大的一些風險因素包括體重不足、不安全性行為、高血壓、吸煙和飲酒,以及不安全飲用水、衛生設施和個人衛生。
健康風險行為也與社會制度、規范密切相關,具體到健康風險行為的性別差異,則是由于社會關于“男性氣質”與“女性氣質”的不同規定導致了男女兩性不同的健康風險行為。比如,吸煙、酗酒、打架、飆車往往被認為是“男性氣概”的象征,男性特質也與競爭性、冒險性、暴躁的行為相關聯,這些都極易引發過度勞累、精神高度緊張,導致男性冠心病的高發病率和死亡率。除此之外,正如《年鑒》所顯示的,男性相比女性更少求醫,也與“男性應該是強壯的”的男性氣質有關,“男兒有淚不輕彈”也導致男性在遇到疾病時較少選擇尋求幫助、向他人傾訴。
與“男性氣質”相反,“女性氣質”則往往被塑造成孱弱的、惹人憐惜的形象,“弱柳扶風”是中國傳統文學中對“美人”的期待。在現代影視劇中,尤其是青春偶像劇中,女主角也常常因罹患白血病等絕癥而增添“美感”,這部分導致了女性對“強壯”“健康”的偏離。除此之外,社會性別規范中充滿大量對女性身體的規定性,特別是在“以瘦為美”的審美機制下,“節食減肥”“豐胸瘦腿”也對女性健康造成了損害。正如學者林曉珊所指出的:在女性特質的實踐中,女性的身體是被視為有缺陷并需要經過現代醫療技術的改造而與健康風險發生關聯的;在男性特質的實踐中,男性的身體是被視為優越于女性并需要不斷以傷害自己的方式來展演其自身的優越性而與健康風險發生關聯的。
女性疾病:隱藏的冰山
盡管女性的預期壽命比男性長,但預期壽命并不能全面地反映個體的健康狀況。在關于女性健康的研究中,很多學者認為女性的健康狀況實際劣于男性,這與其所處的社會弱勢地位有關,一些社會文化因素妨礙了婦女和女童從高質量的衛生服務工作中獲益,無法獲得可能的最佳健康水準。這些因素包括:男女之間存在的不平等權力關系;社會規范削弱了獲得教育和帶有報酬的就業機會;將全部的重點放在了婦女的生殖角色方面;潛在或現實中經歷的身體、性和情感暴力等。
在發達國家中,雖然女性的平均預期壽命要長于男性,但女性的自評健康狀況總是比男性差,這被稱為健康的“性別悖論”。女性所患的疾病更多地是非致命性的慢性病和急性病,這嚴重影響其生活的質量。學者沃伯魯齊及其同事曾將疾病分布的性別差異稱為“疾病之冰山”:看得見的冰山之一角是男性所患之重癥疾病,水下巨大的冰山體則是女性所患的大量的急性病、慢性病。
女性在人生的不同階段會面對不同的顯性或潛在的健康風險。由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婦女與健康——今天的證據,明日的議程》報告對女性在各個階段所面臨的健康不平等狀態進行了分析:比如,在兒童時期面對的嬰兒死亡、被虐待等風險;青少年時期所面對的早孕、營養不良、性行為感染等風險;成年時期所面對的母職健康、宮頸癌、失望、自殺等風險,以及在老年時期所面對的失能和照料壓力等風險。
由此可見,性別對健康的影響機制是極其復雜的。一方面社會性別規范導致男女兩性行為方式的差異,進而導致了與之相關的罹患疾病的差異性;另一方面,與社會性別制度相關的權力關系則使得女性處于健康的劣勢狀態。(劉天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