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點了,該emo了。”這是無數午夜心碎人的slogan。
<style>.hzh {display: none; }</style>【emo,被中國新聞周刊評為“2021年度十大熱詞”之一,全稱emotional hardcore,原本指的是情緒硬核化說唱,現在更多被用在表達喪、難過等負面情緒。】
深夜“e”個人“momo”地哭,這看似調侃,但實際上卻是大多數人的常態:白天雞血滿滿,而一到晚上就會莫名開始傷春悲秋,發表傷感又厭世的言論,成為一個面無表情的矯情“咯噔文學”自動生成器:
“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我的血液里一半是懦弱瘋狂,一半是自私涼薄。”
“現在的沒心沒肺,好過以后的撕心裂肺。”
……
為什么很多人一到晚上容易莫名其妙難過?到底是什么打開了人們深夜抑郁的開關呢?從科學來看,還真能揪出幾個你夜晚emo發作的元兇!
一、深夜反芻

在白天,人們總忙著學習、工作、社交,無暇顧及自己的情緒,而到了深夜,我們獨自一人且沒有其他事情干擾,就有了與自己內心獨處的時間,此時大腦就會挑選出一些不愉快的過去,強迫我們反復回味。
雖然深夜反芻是正常的,但它并不健康!2018年發表于《公共科學圖書館》(PLOS ONE)的研究證實,這種深夜反芻式沉思會加劇抑郁和焦慮的情緒,也是發生夜間抑郁癥的主要原因。
二、臥室微弱光線

發表在《美國流行病學雜志》上的一項研究表明,睡眠期間臥室的低水平光照與老年人出現抑郁癥狀之間有關,而年輕人的眼睛更加敏感,低水平光照影響抑郁癥狀出現的風險可能會更高。
雖然目前尚不清楚光線和抑郁究竟是如何相關的,但即使是在夜間暴露在微弱的光線下,也可能會干擾你的睡眠周期,進而干擾你的情緒。
三、手機電子藍光

當代emo大師們不知道的是,自己在深夜留下的眼淚,他們的手機還要負點責任。
2020年6月發表于《自然神經》(Nature Neuroscience)的一篇研究用實驗室老鼠和藍光進行了實驗。研究結果發現,在夜間反復將實驗室小鼠暴露在藍光下會導致抑郁癥狀的出現。這個結果意味著,人們經常在晚上使用智能手機也可能會導致抑郁。
四、個人晝夜偏好

2021年6月8日,發表在《分子精神病學》(Molecular Psychiatry)上的一項最新研究,針對英國生物庫中451025人的晝夜偏好與心理健康進行調查后發現:晝夜偏好與抑郁癥狀密切相關,那些睡眠模式與自然生物鐘相違背的人更容易抑郁,主觀幸福感也更低。也就是說與夜貓子型(喜歡晚睡晚起的人)相比,百靈鳥型(喜歡早睡早起的人)出現抑郁癥狀的幾率較低。
這樣看來,集齊了這些因素的你,就很容易深夜emo了。
雖說學會和憂郁獨處很重要,但在自戀自憐的小世界里一味地放大自己的喜怒哀樂更不可取。
因此,不如放下手機、調整睡眠狀態、將自己的注意力轉移到其他更有意義的事情上,停止精神內耗,和今天的emo說拜拜,對每天的快樂say hi hi吧!
參考資料:
[1]Kalmbach DA, Pillai V, Drake CL (2018) Nocturnal insomnia symptoms and stress-induced cognitive intrusions in risk for depression: A 2-year prospective study. PLOS ONE 13(2): e0192088. 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one.0192088
[2]Kenji Obayashi, Keigo Saeki, Norio Kurumatani, Bedroom Light Exposure at Night and the Incidence of Depressive Symptoms: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the HEIJO-KYO Cohort, 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Volume 187, Issue 3, March 2018, Pages 427–434, https://doi.org/10.1093/aje/kwx290
[3]Kai An et al. A circadian rhythm-gated subcortical pathway for nighttime-light-induced depressive-like behaviors in mice, Nature Neuroscience (2020). DOI:10.1038/s41593-020-0640-8
[4]O’Loughlin, J., Casanova, F., Jones, S.E. et al. Using Mendelian Randomisation methods to understand whether diurnal preference is causally related to mental health. Mol Psychiatry (2021). https://doi.org/10.1038/s41380-021-011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