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新疆醫科大學心血管病中心主任馬依彤教授團隊針對有關MGTH2A在成年心肌細胞中的表達促進心肌再生的研究,在國際期刊《循環》發表評論文章,得到了國際心血管專家認可,彰顯了新疆醫科大學心血管疾病中心在心血管疾病領域的實力。
新疆醫科大學心血管疾病中心能有如今的學術成績,作為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心血管內科學科帶頭人的馬依彤功不可沒。
20多年前,馬依彤曾婉拒國內外眾多醫療機構的邀約,帶著國際一流的診療技術回到故土新疆。如今,作為新疆醫科大學心血管病中心主任、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長,馬依彤依然堅守在臨床第一線,出門診、日常查房、上手術、探索科研……做著平凡而普通的診療工作。他獲評了2022年“最美科技工作者”稱號。
馬依彤出生在克拉瑪依,因祖輩世代從醫,他自小耳濡目染,從新疆醫學院(現新疆醫科大學)臨床醫療系畢業后,進入新疆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內科心臟介入導管室工作。
聰明好學的馬依彤不斷摸索,在新疆率先開展應用非開胸封堵器治療左向右分流先天性心臟病手術。針對風心病二尖瓣狹窄患者,馬依彤帶領團隊率先在新疆開展了經皮二尖瓣球囊擴張術,挽救了很多患者。
從醫40多年來,馬依彤帶領他的心血管團隊長期致力于心血管疾病的臨床和基礎研究,開展新疆少數民族動脈粥樣硬化相關疾病及危險因素的流行病學研究,發表冠心病患者個體化抗凝方案,實現精準治療;建成心血管疾病動物模型實驗技術平臺,開展冠心病分子機制及干細胞聯合基因靶向研究。多項診療技術填補了新疆乃至西部地區空白,一些技術達到了全國一流水平,幫助和帶動了全疆心血管學科的提升和發展。
馬依彤不僅熱愛臨床工作,還一直在科研領域辛勤耕耘。
“我最初的科研,起步于急性心肌梗死損傷缺血的機制研究。”馬依彤回憶道。當時實驗室條件相對簡陋,他帶領團隊在小鼠身上建立心肌梗死的模型,成功分離出骨髓干細胞,并將干細胞注入小鼠心血管內,使得急性心梗后損傷的心肌細胞能再生或再次恢復正常功能。該研究獲得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科技進步獎一等獎。有了研究成果,馬依彤又將其轉化運用到臨床,開展干細胞移植治療急性心肌梗死,有效改善了急性心梗患者的預后。
勤耕不輟換來的是科研成果豐碩。他獲得教育部科學技術進步獎(推廣類)二等獎1項、華夏醫學科技獎二等獎1項、中華醫學科技獎2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特等獎1項、省部級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一等獎1項。
2018年6月,馬依彤與武漢大學宋保亮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在國際期刊《科學》上發表論文,該研究成果“LIMA1蛋白或可成為降膽固醇藥物的研發靶點”入選2018年“國內十大醫學研究”。2019年,馬依彤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項目資助,是新疆醫療衛生行業首次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項目。
從1983年起,馬依彤開始承擔臨床帶教工作,他為人師表,倡導正直純凈的學術精神,為新疆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醫務工作者,遍布全疆各大醫院。
“隨著我國社會老齡化程度的加深,心臟瓣膜病的發病率也明顯增加,我們計劃在二尖瓣、三尖瓣的微創介入治療上實現新的突破。”已經在工作崗位奮斗40多年的馬依彤,依然想盡自己所能,探索心血管診療新技術,更好地守護邊疆各族人民。(通訊員劉青 記者朱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