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醫院是集中體現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的窗口。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公立醫院的規模由小變大,以人民為中心,以公益性為導向,逐漸凝練出建立健全現代醫院管理制度的目標,在保障人民身體健康、培養醫學合格人才、引領醫學科學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公立醫院服務體系基本成形
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的醫療機構、醫療設施設備、醫療技術人員處于極度匱乏的狀態。當時的統計資料顯示,全國醫院僅有2600家,面對的卻是5億多的人口。嚴峻形勢之下,我國政府將一部分解放軍野戰醫院轉為地方醫院,并接收了一批舊政府和外國教會及慈善機構遺留下來的醫療機構。
隨著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實施,我國政府陸續投資建立了大批公立醫院,逐步構建了公立醫院服務體系。除政府衛生部門所屬醫院外,還有工業及其他部門所屬醫院,呈現多部門辦醫格局。從1956年年初開始,在社會主義改造的背景下,部分民營醫療機構也轉為公立醫院。
伴隨共和國成長,我國公立醫院的數量持續增加。相關統計數據顯示,全國醫院數量由1949年的2600家發展到1980年的9902家,每千人口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持續走高,增加到1980年的2.18張。
“全國醫院面貌的改觀不僅表現在機構數量和病床數量的迅速增長上,在醫院的組織管理、醫療技術、醫學科研等方面也有顯著的進步。”武漢大學全球健康研究中心主任毛宗福表示。毛宗福說,改革開放之前,我國公立醫院服務網絡基本成形。當時,我國對醫院實行的是單純福利性事業和計劃經濟的管理模式,即對全國醫院“包起來、養下去”。改革開放的浪潮推動人們向外看,隨著醫療領域“走出去、請進來”,人們發現,我國的公立醫院體系盡管相對完善,但在醫療技術、醫療質量和醫療服務水平上,跟發達國家存在較大的差距。
體制機制改革嘗試過很多形式
改革開放后,我國為解決計劃經濟體制下醫療機構出現的一些問題,例如公立醫院房屋失修、儀器設備破舊、衛生人才隊伍青黃不接、技術水平低、規章制度不完善等,需要通過激活微觀激勵機制,調動醫務人員積極性,提升醫療服務體系的運行效率和服務能力。
1979年4月,衛生部、財政部、國家勞動總局聯合發出《關于加強醫院經濟管理試點工作的意見的通知》,提出在堅持醫院是社會主義福利事業的前提下,要運用經濟方法管理醫院的業務活動和財務收支,以保證醫療、衛生預防、醫學教育、科學研究等各項任務的完成。
“公立醫院可以通過服務收費彌補財政補償的不足,同時擴大醫療機構自主權,引入競爭機制。”毛宗福說,“這些改革舉措充分調動了醫務人員的工作積極性,有效滿足了人民群眾快速增長的醫療衛生服務需求,也推動了我國公立醫院在數量、規模和能力上的進一步發展。”
在醫院管理體制上,探索也在進行。比如,20世紀90年代初期,受到企業改制風潮的影響,在政府財力不足、對醫院投入不斷下降而醫院自身積累能力不足的現實情況下,為了擴大籌資和轉變機制,一些中小型公立醫院開始進行股份合作制改革,股份制改造、醫院職工內部持股等產權制度改革形式相繼出現。(下轉第2版)(上接第1版)
業內人士坦言,從20世紀70年代末到新一輪醫改啟動,我國在公立醫院體制機制改革方面嘗試過廣泛的形式,公立醫院逐步做強做大,經濟狀況極大改善,診療能力有了極大提高。整體而言,我國公立醫院發展與經濟社會發展同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放權讓利、股份合作制改革等舉措,在確保公立醫院生存發展的同時,也造成一些問題。政府對公立醫院的投入不足,醫院在面對市場與公益兩個屬性時,感覺彷徨,由此出現只重視經濟指標和服務數量、忽視服務質量和社會效果的情況。隨著以藥補醫、大處方、大檢查、醫藥費用快速上漲等現象受到關注,與之相關的改革已經箭在弦上。
推動“三個轉變”實現“三個提高”
200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向社會公布《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醫改拉開序幕,“推進公立醫院改革”是醫改方案中5項重點內容之一。《意見》明確,從改革方案設計、衛生制度建立到服務體系建設都要遵循公益性的原則,把基本醫療衛生制度作為公共產品向全民提供。推進公立醫院補償機制改革,加大政府投入,完善公立醫院經濟補償政策,逐步解決以藥補醫問題。
2010年,我國啟動公立醫院綜合改革。截至當前,大致分為3個階段——
一是試點探索階段,通過逐步擴大試點,積極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探索創新,形成了“騰籠換鳥”的改革思路和“騰空間、調結構、保銜接”的改革路徑,得到各方肯定;
二是全面推開階段,截至2017年9月,全國所有公立醫院全面推開綜合改革,以全部實行藥品零差率政策為顯著標志,著力破除以藥補醫機制,推進補償機制改革,初步建立了新的運行機制;
三是鞏固深化階段,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要求,全面取消以藥養醫,健全現代醫院管理制度,全面建立優質高效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
在此進程中,2017年,國務院發布《關于建立現代醫院管理制度的指導意見》,明確了我國公立醫院從“小”到“大”之后,要“實現醫院治理體系和管理能力現代化,為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奠定堅實基礎”,并“落實黨委和政府對公立醫院的領導責任、保障責任、管理責任、監督責任,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
全國所有的公立醫院均被動員起來,遵循越來越明確的辦醫理念和規律,高舉公益性大旗,從診療服務流程、醫療質量、醫療收付費到醫院內部管理,進行了一場觸及人民群眾獲得感的改革。同時,推動“三個轉變”實現“三個提高”,即在發展方式上,從規模擴張型轉向質量效益型,提高醫療質量;在管理模式上,從粗放管理轉向精細管理,提高效率;在投資方向上,從投資醫院發展建設轉向擴大分配,提高醫務人員待遇。
改革不止在醫院圍墻之內。以分級診療為方向,越來越多的優質醫療資源通過網絡和各種形式的醫聯體、醫共體,從各級醫院向基層輻射,進一步拉近與患者的距離。
一系列努力轉化為公立醫院綜合改革的重大階段性成效。國家衛生健康委近期公布的材料顯示,從評估情況看,改革成效體現多贏性,公立醫院收入結構逐步優化,醫務人員收入水平逐年提高,2018年全國公立醫院人員支出占業務支出比例達到37%,群眾就醫負擔持續減輕,2018年個人衛生支出占衛生總費用比重下降至28.7%。(首席記者 葉龍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