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網在線健康導讀:叫停成人門診輸液,我國多個省市已經實行了這個規定,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一起來看看叫停成人門診輸液的具體內容。
叫停成人門診輸液
1月12日,據媒體報道,“能吃藥不打針,能打針不輸液”,這是基本的用藥原則,可是這個原則在現實中卻常常呈逆向順序:比如人們總聽見身邊的人說“輸液吧,好得快”?,F在,我國以每年人均8瓶的輸液體量被外界稱為“輸液大國”,遠遠高于國際上人均2.5-3.3瓶的水平。
不過,變化正在發生。據了解,我國并沒有在國家層面對醫院的門診輸液作出統一規定,但截至目前,安徽、浙江、江蘇、江西、廣西、深圳等多個省區市已經控制或取消了成人門診輸液治療,還有不少地方的醫療機構也在逐步跟進。這些舉措能否遏制過度醫療?
事實上,近幾年,全國各地一直在探索取消門診輸液。早在2012年,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在門診樓搬遷時就直接在新門診樓取消了輸液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黨委書記潘義生表示,患者獲得的是更加合理的就醫規范。
在安徽,2014年8月18日起,安徽率先公布臨床輸液“負面清單”,明確提出輸液的8項指征,并列出上呼吸道感染、小兒腹瀉等門診常見不需輸液的53種疾病名單,嚴格控制臨床輸液濫用現象。目前,安徽、浙江、江蘇、江西、廣西、深圳等多個省區市已經控制或取消了醫院成人門診輸液治療。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取消門診輸液的地方,大多數醫院的兒科、急診并不包括在內。
門診過度輸液的危害引發關注,但不少公眾錯誤的用藥觀念仍根深蒂固,許多病人或家屬往往只看到輸液所謂的“治病快”,主動要求輸液的不在少數。
據統計,門診輸液的藥物70%含抗生素類。大量濫用抗生素,會增加耐藥細菌的產生,最后導致無藥可用。2016年,遏制細菌耐藥已經上升為國家行動,14部門聯合印發的《遏制細菌耐藥國家行動計劃》指出,到2020年爭取研發上市全新抗菌藥物1-2個;零售藥店憑處方銷售抗菌藥物的比例基本達到全覆蓋。
目前,國家衛健委抗菌藥物治理工作已經進入制度化、常態化管理階段,將加強靜脈輸液管理,減少因趨利而不合理使用抗菌藥物。
靜脈輸液顧名思義就是將藥水通過靜脈注射的方式將其輸入身體中,通過這樣的方法治療疾病比吃藥更直接,且效果更好。但是因為很多人靜脈輸液都是通過當地的小診所進行,更有甚者憑借‘久病成醫’這個理由就自己在家操作,所以導致每年因為靜脈輸液不當而造成并發癥的患者不在少數。那么靜脈輸液的時候都應該注意哪些事項呢?
輸液的注意事項有哪些
1、嚴格執行無菌操作
在整個操作過程中一定要確保環境的無菌性和安全性,唯有這樣才能盡量避免并發癥的發生。且在靜脈輸液的過程中,千萬要嚴格執行查對制度,以防發生差錯。如果因為無菌環境沒有得到保障而引發并發癥,只會給患者帶來更多的痛苦。
2、保護病人靜脈
有的病人靜脈輸液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因為病情的原因大多數患者都需要長期進行靜脈輸液。這個時候在輸液的過程中就應該注意保護病人的靜脈,一般來說最開始要從四肢的遠端小靜脈開始,只有這樣才能做到合理使用,且保護靜脈。
3、有計劃地安排藥物輸液的順序
因為每個人的病癥不一樣,所以需要使用到的藥物也不一樣。有的患者病情比較嚴重或者特殊,則需要用到多種藥物進行注射。這個時候就格外要注意藥物的輸入順序,如果因為順序的錯誤而引發并發癥,那么對患者來說是得不償失的。
4、避免空氣進入輸液管
這是十分重要的一點,在輸液的過程中一定千萬要注意不能讓空氣進入到輸液管中,這對病人的生命是存在極大威脅的。在輸液前應該將輸液管中的空氣排放干凈,且在一種藥水輸完后要及時更換新的藥水或者及時將輸液管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