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加快中醫藥特色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中提出,堅持發展中醫藥師承教育。增加多層次的師承教育項目,擴大師帶徒范圍和數量,將師承教育貫穿臨床實踐教學全過程。
中醫藥人才培養,師承教育必不可少。師承教育,俗稱“師帶徒”。近年來,北京中醫藥大學積極探索建立多元化的院校師承教育模式。自2015年起,所有專業與學制的在校生全面推行導師制,實行師承全校化。
將師承融入院校教育,提倡早臨床、多臨床、反復臨床
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學院院長李峰是1985級學生,他的成長離不開長期以來的跟師學習。
李峰回憶,讀書時,他課后時間幾乎都“泡”在國醫堂門診,幫專家抄方。看到老中醫開出三兩劑藥,效果非常靈驗,深受觸動。這段跟師經歷,對他的中醫生涯產生了深遠影響。
“從《黃帝內經》中岐伯與黃帝的問答開始,中醫人才的成長就以拜師為主線,師承教育是符合中醫藥學特點和中醫藥人才成長規律的。”李峰表示,過去一些老前輩就提出,在院校培養的學生摸脈摸不準、辨證辨不對、用藥效果不好,要解決這個問題,師承教育是必經之路。
“當時學校也感覺到培養中醫人才的模式存在短板,希望學生早臨床、多臨床。”李峰說,學校經過多次開會討論、論證,2007年時建立“院校—師承—家傳”三結合的5年制教改實驗班。此后,又開設了8年制京華傳承班。2011年開設岐黃班,針對岐黃國醫9年制中醫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將本科教育與直接攻讀博士教育相結合。
在長期的實踐中,院校師承模式進一步完善。其中,提倡早跟師、全程跟師,早臨床、多臨床、反復臨床是重要教學理念。
“在實踐中看到書本上的知識得到運用,對于我這樣的初學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中醫看病的思路。”剛入學一年多的北京中醫藥大學2020級領軍人才培養計劃班學生姜樹誠說,他從大一下學期開始跟師,目前已跟隨導師出診十余次。
姜樹誠受到家庭影響,對中醫有強烈興趣。他坦言,自己目前仍處于學中醫的基礎階段,跟師是為了更好地掌握基礎,認識中醫,了解中醫。
“通過師承,讓學生更早進入實踐,能夠彌補傳統院校教育中存在的理論與實踐分離的不足。”北京中醫藥大學教務處處長閆永紅說,師承也要結合具體的學習階段,貫穿中醫藥人才發展全過程。比如岐黃班的人才培養,前3年以基礎為主,開展跟師見習;到了臨床輪轉階段,會再次選擇醫院的導師;到了專科學習階段,又有博士生導師負責指導。
強調學習經典、提高文化底蘊、培養中醫思維,是師承教育必不可少的環節
武琳璐是岐黃班中醫內科學專業博士一年級學生,大一開始就跟隨李峰出診。在跟師過程中,她真切感受到了中醫的療效。“比如中醫的耳穴壓豆,過去在課本上學習過,但是一次門診中,有個患者因肩周炎肩膀活動受限,在老師的指導下,通過找到耳穴的反應點,貼耳豆按壓后,病人肩膀活動度立刻得到改善。”
“在跟診中,主要是學習如何用中醫思維看病。”李峰說,以往臨床帶教的隨機性很強,比如來了感冒的患者,就看感冒。但是作為帶教老師,需要更加系統地把知識傳授給學生。
李峰和教學團隊總結了觀診、助診、習診的跟師學習模式。在學生剛入學前兩年,以“觀”為主,熟悉臨床環境、醫患交流、突出癥狀;第二階段,以“助”為主,開始抄方、寫病歷,引導學生提高辨證能力;到了研究生階段,則開展相對獨立的診療。
“強調學習經典、提高文化底蘊、培養中醫思維,是師承教育必不可少的環節。”李峰說,師承教育也是對中華傳統文化和中醫經典醫籍學術思想的繼承。在平時的例會中,李峰會和學生一起讀經典文獻《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等。
“除了跟著老師學習技術,還要學習做人做事。”武琳璐說,李峰老師平時待人溫和,對待患者非常有耐心,“今后我在診療中也會這樣做。”
李峰的帶教實踐是北京中醫藥大學師承教育的一個縮影。“每位導師都有自己的風格和特點。”李峰說,學生也各有特點,有些學生喜歡科研,有些喜歡臨床,帶教也需要因材施教。
在北京中醫藥大學黨委書記谷曉紅看來,一個老師對學生的影響,不僅在于知識經驗的傳承,還在于醫德、文化和思維。她認為,要樹立“大醫精誠、修明德、做明醫”的師承教育思想,注重立德樹人。在通識教育部分,融入傳統文化和中醫經典的跟師學習。在專業能力培養方面,將傳統中醫思維、臨床實踐能力與現代生命科學知識并重,強調悟性培養和人格塑造。
不僅繼承一家之長,更要博采眾家精髓,最大限度鼓勵個性發展
推行師承教育,師資力量是一個重要因素。如何最大限度用好導師資源?閆永紅表示,學生們可能對某幾位導師更加青睞,選擇導師時出現扎堆現象。但是,師承的本質要實現個性化指導,不是變成小班教學。
“通過建立導師庫,學校會盡可能提供更豐富的師資資源。”閆永紅說,選擇導師往往是一個雙向的過程。在學校層面,要保障師承不能流于形式,加強師生規范化管理。比如,需要協調學生上課和跟師的時間,做好教學活動的管理和目標設置,跟師時長、評價體系都要跟上,保證跟師質量。師承教育和院校教育相結合,不是簡單的跟診,而是要更加注重經典、注重人文、注重實踐。
北中醫還特聘民間名老中醫、校外知名院士等,開放名醫名家視頻音頻教學資源。“對于民間名老中醫,我們最看重的是兩點,一是醫術高,二是醫德高。”谷曉紅說,他們往往有獨到的理念和實踐,通過嚴格的審查、答辯、遴選,民間名老中醫也可以通過開展講座、出門診的方式,拓展學生視野,傳承個人智慧。
通過廣納師資,北中醫形成了“集體帶、帶集體”的師承模式。以“名醫+名師”“醫教研三位一體導師”“名老中醫工作站”等導師組形式,倡導“名師共同帶徒、弟子集體跟師”的理念,讓學生們不僅繼承一家之長,更要博采眾家精髓,最大限度鼓勵個性發展。
2014級岐黃班學生姚睿祺目前讀博士三年級,他已經跟過不少老師學習。他說,每個老師的擅長領域、診療思路和治法方藥都有區別,在臨床中學習不同老師的辨證思路,對于開闊視野和提高診療水平很有幫助。
谷曉紅說,北京中醫藥大學還成立了王琦書院,以培養中醫藥領軍人才為辦學目標,探索師承教育培養新模式,開辟高端人才成長新途徑。
國醫大師談人才培養(鏈接)
張大寧:中醫講傳承,傳承是老師徒弟一起努力。關鍵是9個字:學經典、跟名師、多臨床。
張學文:各類中醫藥院校教育是培養人才的主導方向,但臨床名醫資源匱乏;師承等其他形式教育曾發揮重要作用,但培養人數偏少,難以滿足需求。二者取長補短,方為正道。
劉敏如:中醫藥派系可能只總結了某人某個較突出的領域,但還不足以形成完整的中醫理論系統。傳承,更應該博采眾方、融會貫通,接受和了解各自的優勢、獨到的地方,做到不持偏見、相得益彰。
劉祖貽:必須多讀書、多臨床,兩者并重才能真正理解中醫的思維體系,擁有發自內心的自信。
鄧鐵濤:書本知識畢竟是死的,臨床不少疑難問題,只有法傳,難以書傳,需要老師在身邊心傳口授,方能領悟。
《 人民日報 》( 2022年01月14日 1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