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上海10月25日電(記者陳靜)隨著心血管病發病率與死亡率不斷上升,完善心血管慢病管理體系成為迫切需求。
記者25日獲悉, 在“創領心未來-慢病管理生態圈論壇”上,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心內科教授霍勇教授指出:“這十年,我們在這方面是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現代胸痛中心體系逐步成熟,成為心血管防治體系的重要抓手,全國急性胸痛協同救治網絡也在強化。未來,中國心血管防治工作需緊抓血脂、抗栓管理等重點,推廣更多學科中心建設。”
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心血管病醫院院長袁祖貽教授直言,近年來ACS(急性冠脈綜合征)管理、胸痛中心建設、房顫診療等心血管慢病管理創新項目不斷落地,這突破了以往疾病為主導的視角,逐漸建立起從預防、診療、救治、康復全流程的管理體系。這一改變反映出心血管慢病全生命周期管理這一創新理念在實際落地中不斷規范與科學。
據悉,在“創領心未來-慢病管理生態圈論壇”上,多位國內一線心血管專家、官員、政策研究專家和醫療健康企業高管等分享了在各自領域的心血管慢病管理創新實踐、探討對以患者為中心的心血管慢病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理解,并展望了心血管慢病管理生態圈的未來圖景。 本次論壇吸引數十萬人次在線觀看。
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瑞金醫院盧灣分院院長陸勇教授強調了院內靜脈血栓栓塞癥(VTE)防治系統構建的重要意義。他說:“隨著互聯網醫療技術的快速發展,我們可以借助人工智能的輔助,來提高早期疾病的預警識別,通過數字化、自動化、一體化平臺來加強患者的隨訪管理,從而進一步鞏固患者的安全地帶。”
上海新華醫院心內科主任李毅剛教授在分享房顫治療一體化時表示:“當前房顫的疾病負荷被低估,亟需進行無癥狀房顫的篩查,推廣穿戴式貼片和腕帶式的應用可提高早期篩查率;未來,我們期待盡早引入像鹽酸決奈達隆片這樣風險獲益比高、副作用少、療效顯著的創新藥物來彌補房顫治療藥物的不足。”這位專家指出,可以讓更多患者接受導管消融等微創介入術;并大力推進房顫中心建設,落實房顫分級診療,使房顫得到同質化診療,全程規范管理,減少腦卒中等并發癥,提高生活質量和生存率。
在心血管疾病診療中,藥物干預十分重要。 以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為例,即使在經過了冠脈介入治療之后,一年內仍然有很高的復發風險。采訪中,記者了解到,應用新型降脂藥物PCSK9抑制劑阿利西尤單抗,可以進一步降低其心血管不良事件風險,且研究證實與全因死亡下降15%相關。該款產品為中國抗動脈粥樣硬化治療不理想的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療選擇。
氯吡格雷阿司匹林片近期獲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批準上市,用于預防相關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成年患者的動脈粥樣硬化血栓形成。 賽諾菲中國創新及核心事業部總經理劉菁接受采訪時表示,除了將更多的藥物進入中國,該企業積極參與了帶量采購,響應政策大幅下調了兩款心血管疾病經典藥物的價格。
據透露,為了讓更多患者盡快受益于創新藥,相關藥企正嘗試和商保企業的合作,希望為患者減輕購藥負擔。以阿利西尤單抗為例,獲批上市后不久, ACS高危患者術后風險保障的保險項目很快“出爐”。
劉菁表示:“今后,我們將加速將創新藥物引入中國,探索落地全渠道管理,推動擴大治療可及性,同時加速數字化業務模式轉型,數字化療法合作,實現高效便捷。”(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