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歲的紫陽姑娘小吳急于找一份工作,在網上發布了一條求職信息。沒想到,招聘單位的兩名男子嫌她長相不佳,哄騙她貸款3.3萬余元做美容,美容做完倆男子卻消失不見了,身背巨額債務的小吳欲哭無淚,日常生活也沒有了著落。
女子找工作被要求先美容
12月23日下午,小吳訴說了自己的經歷。今年11月份小吳在58同城上發布了一條求職信息,希望找一份主播的工作。11月中旬,小吳接到一名女士的電話,稱看到小吳在網上發的信息,讓她到公司面試,并加了她的微信。這期間由于家中有事,小吳回紫陽老家一段時間,一直沒有前往應聘,但小吳一直與這名微信名為“侯侯”的女士聯系著。得知小吳從老家回到西安后急于找工作,此時“侯侯”以“年底忙很缺人”為由催促小吳去面試。
小吳向記者出示自己與面試人的微信對話 本報記者 馬昭 攝
11月30日,小吳按照“侯侯”給的定位,來到高新區一家星級大酒店面試。小吳說,給她面試的是一胖一瘦兩名20多歲的男子,兩人就在酒店大廳的茶座接待了她。“那個胖子說我形象不好,做主播形象要求高,如果特別想要這份工作,讓我先做個美容,美容的費用上班后公司給報銷。”小吳說她希望得到這份工作就同意了。因支付不了美容費用,男子又告訴她可以幫忙貸款,當天貸款當天就能做完美容,形象氣質馬上就會大變樣,很快就能上班。這話讓小吳動心了。
隨后,兩名男子電話聯系了美容院,叫車拉著小吳到高新區一家美容院,但在現場,小吳的身份證沒有辦下貸款。“他們在車上又打電話聯系別的美容機構,后來告訴我與位于南稍門的香港微美國際聯系好了,談好了價格、項目。到了這家美容院,前臺打電話叫來了辦理貸款的人,通過手機就給我貸了33298元做美容。”小吳說,貸款到賬后美容院給她做了瘦臉針、溶脂針、玻尿酸這三個項目。
辦完貸款招聘人員玩消失
在小吳準備進手術室的時候,帶她來做美容的兩名男子稱要出去吃飯,讓小吳做完美容后給他打電話。但半個小時后,小吳從美容院出來把電話打過去,對方讓她在家休息,過兩天再聯系。
隨后,小吳通過微信聯系該男子,但對方一直以公司有事要處理等各種理由推脫。小吳給對方發信息稱自己還不起貸款,希望早日上班,該男子卻讓她先找個短工。
記者在小吳的APP貸款頁面看到,總貸款金額為33298元,每月要還款2335.76元。“我還沒有工作,根本還不起這些錢,都生活不下去了!”小吳難過地說。
昨日17時許,記者與小吳一起來到位于南稍門一幢寫字樓上的“香港微美國際”美容機構核實情況。院長魯女士說,目前信貸機構入駐美容院是普遍現象,她們美容院也有一些貸款機構工作人員入駐,但都是美容消費者與貸款機構自行協商貸款事宜,與美容院無關。小吳的事情也是她自己與貸款機構聯系的,美容院只負責給她做美容。
本想找份工作,不料卻落入了環環相扣的圈套,對于自己稀里糊涂被騙貸款美容的事,小吳已向碑林區公安、市場監管、衛生部門反映,本報將持續關注。
“美容貸”的風險提示
據介紹,“美容貸”是近年來隨著互聯網金融快速發展而出現的信貸產品,作為一種“有場景依托、有指定用途”的小額消費類貸款,其在促進個人消費、豐富貸款品類上發揮著積極作用。但同時,也出現了一些貸款中介機構與不良美容醫療機構勾結、以欺詐手段侵害貸款人合法權益的違法違規行為,相關機構業務極不規范,存在較大風險。
不良“美容貸”一般具備以下特征:辦公場所隱蔽。該類機構大多集中在高檔寫字樓、商場,需通過醫托或熟人介紹、提前預約才可以進入內部,具有較大隱蔽性。此外,也存在部分正規機構涉險經營,以增值服務的名義,掩蓋其“美容貸”實質。醫療項目虛構,審批流程虛設,申請不法“美容貸”門檻低,僅需提供身份證、手機號及銀行卡等材料,手續極其簡便,貸款發放隨意性大。不法機構通過自研貸款APP即時放款,對申請人資質審核形同虛設。聯手造假騙貸,暴力催債頻發,不法中介機構收取高額息費,當借款人無力償還時,往往通過網絡電話、短信等方式不斷騷擾申請人及其聯系人,偽造、發布個人肖像進行詆毀,甚至使用暴力催收、威脅、恐嚇等不法行為,逼迫借款人返還畸高本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