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衛健委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聯合印發《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促進行動(2021—2025年)》,明確了“十四五”時期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的8項具體行動。
公立醫院是我國醫療服務體系的主體。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公立醫院資源總量和服務數量快速增加,技術水平和質量安全快速提升,在基本醫療服務提供、危急疑難重癥診療、突發事件醫療處置和緊急救援、引領國家醫學發展等方面發揮著骨干作用。當前,我國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醫療健康服務需求持續增長,加快提高醫療健康供給質量和服務水平,是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要求,也是實現經濟社會更高質量發展的基礎。
今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動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指出,力爭通過5年努力,公立醫院發展方式從規模擴張轉向提質增效,運行模式從粗放管理轉向精細化管理,資源配置從注重物質要素轉向更加注重人才技術要素,為更好提供優質高效醫療衛生服務、防范化解重大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風險、建設健康中國提供有力支撐。
推動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是一項系統工程,核心是體系創新、技術創新、模式創新、管理創新。其中,“三個轉變”是公立醫院實現轉型升級的重要路徑,也是維護公益性、調動積極性、保障可持續發展的治本之策。
一是發展方式從規模擴張轉向提質增效。目前,我國公立醫院已經到了從“量的積累”轉向“質的提升”的關鍵期,必須把發展的著力點放在提升質量和效率上。公立醫院要更加注重內涵發展、技術發展、能力水平發展、服務質量發展,提高發展的“含金量”。要加快優質醫療資源擴容和區域均衡布局,充分發揮優質醫療資源的輻射帶動作用,提高衛生健康供給質量和服務水平。
二是運行模式從粗放管理轉向精細化管理。進入新發展階段,公立醫院要善于運用現代管理理念和管理工具、管理方法、管理技術,將基于人的經驗管理與基于制度和標準的循證管理相結合,進一步提升醫院管理的精細化、信息化、規范化、科學化水平。借助信息化手段,將醫院管理的基礎精準到科室、診療組、每個醫務人員和重點病種,科學評價績效,引導醫院回歸功能定位,激發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內生動力,使有限的醫療資源發揮最大的社會效益。
三是資源配置從注重物質要素轉向更加注重人才技術要素。推動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人才是第一資源。要從保護和發展生產力的高度,把醫院資源配置的重點從硬件建設轉向人力資源發展,從提高薪酬待遇、拓寬發展空間、改善工作環境等方面來入手,充分調動醫務人員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從解決臨床重大疑難問題入手,推動原創性疾病預防診斷治療新技術、新產品、新方案和新策略等產出,不斷推動醫學技術進步,為人民提供更高質量、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
推動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根本目的是提高人民群眾的滿意度。衡量公立醫院發展質量高不高,關鍵是看人民群眾滿意不滿意。因此,推動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必須堅持把維護人民群眾健康利益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進一步強化公立醫院公益性,努力打造一批高水平的公立醫院,提供優質高效的醫療衛生服務,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 人民日報 》( 2021年12月03日 1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