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頂著“精神疾病概念第一股”在香港上市的溫州康寧醫院,眼下正在向A股發起沖刺。
12月22日,溫州康寧醫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康寧醫院”)出現在了證監會官網的IPO預披露名單中。
招股書顯示,康寧醫院計劃募集1.93億元資金,這些資金將投向醫院的新建、擴建以及培訓中心建設。
這家成立于1996年的精神疾病專科醫院,截至2017年6月30日,公司實際投入運營10家自有醫院,并管理8家醫療機構,目前是國內最大的民營精神病醫院集團,市場份額居全國第二。
溫州精神病醫院醫生辭職創立康寧醫院
招股書顯示,目前康寧醫院持股5%以上的股東分別為管偉立、德福基金、王紅月、王蓮月。管偉立與王蓮月為配偶關系,王蓮月與王紅月系姐妹關系。管偉立持有公司25.12%股份,王蓮月持有5.20%股份,王紅月持有5.46%股份。另外,法人股東德福基金持有21.06%的股份。管偉立及其配偶王蓮月合計持有公司2214.475 萬股股份,占公司總股本的30.32%,為公司控股股東和實際控制人。
資料顯示,康寧醫院的創辦人兼董事長管偉立1987年從溫州衛校畢業后,被分配到溫州精神病醫院當醫生。1996年,管偉立從溫州精神病醫院辭職,隨后和夫人王蓮月(當時是溫州精神病醫院的護士)一起創辦了康寧醫院,初始床位僅50張。
收入七成來自一家醫院
招股書顯示,康寧醫院的主營業務涵蓋:診療及其他醫療服務、銷售藥品以及對其他醫療機構的管理服務。
在營收方面,康寧醫院近年來實現了持續增長,2013年至2016年,其營業收入分別為2.26億元、2.96億元、3.44億元和4.15億元,凈利潤也在逐年增長,分別為3619.42萬、5119.86萬、5162.19萬和6555.1萬元。
2014年-2016年以及2017年1-6月,公司綜合毛利率分別為38.98%、38.06%、34.51%和32.49%,呈下降態勢。康寧醫院表示,由于精神病患者更多依靠醫保支付方式,因此相比眼科、口腔科等專科醫療機構,精神專科醫療機構毛利率水平相對較低。
根據Frost&Sulivian研究報告,按照2016年集團收入計算,康寧醫院是中國最大的民營精神科醫院集團,在中國整體精神科醫療市場排名第二。截至2017年6月30日, 康寧醫院實際投入運營10家自有醫院,并管理8家醫療機構,公司實際投入運營的自有床位數3050張,管理的床位數1100張。
康寧醫院的主要收入來自藥品銷售和診療服務,兩項業務占比分別為25.33%、69.81%。由于診療服務毛利率較高,所以也推動公司整體毛利率維持在較高水平。在醫院的單項業務中,其管理服務的毛利率在2014年曾高到77.39%,不過次年就下降到了48.34%。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目前康寧醫院已經發展為了一家醫院集團,但集團的主要收入都來自于溫州康寧醫院一家。數據顯示,2014-2016 年和2017 年1-6 月溫州康寧醫院銷售藥品和診療及其他醫療服務收入占當期公司銷售藥品和診療及其他醫療服務總收入的比重分別為75.34%、70.76%、67.91% 和61.55%。
溫州康寧醫院2013年被浙江省衛計委評定為三級甲等醫院,是國內目前唯一一家獲評為三級甲等的民營精神專科醫院。
床位使用率常年超九成
從康寧醫院的招股書中也能看出,目前精神疾病類醫院資源緊張的現狀。
招股書數據顯示,2014年至2017年上半年,康寧醫院的床位使用率均在90%左右。并且在溫州康寧醫院、青天康寧醫院、蒼南康寧醫院、永嘉康寧醫院等多家醫院中實際投入運營的床位數量都遠遠超過了注冊床位數。譬如在永嘉康寧醫院,實際使用的病床數是注冊數的近三倍。招股書中解釋稱,精神疾病患者的就醫需求增加,對精神專科床位的需求量持續擴大,為了使更多的精神疾病患者得到及時和有效的治療,公司在保證醫療質量和醫療安全的前提下,適度增加投入運營的床位數量,導致超出注冊床位數。
康寧醫院認為,床位緊張的現象與目前國內精神疾病行業發展迅速以及相關專科醫院嚴重不足有關。
招股書中披露,2010年以來,中國精神專科醫院總收入均保持15%以上增速,從2010年的164.58億元增長到2015年的377.45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達到18.06%。同時,精神專科醫院入院人次數從2010年的93.5萬人增長至2014年的159.7萬人,年復合增長率11.3%。精神專科醫院診療人次數從2010年的2046.1萬人次增長至2014年的3050.61萬人次,復合增長率9.7%。
單個病人年度就診費最高達42萬
澎湃新聞記者注意到,在康寧醫院2016年版本的招股書中,前五大客戶銷售情況表顯示,有單個患者的年度就診費用高達幾十萬之多,最多一個病人在2015年度為醫院貢獻了超過42萬的就診收入,占全年總收入的0.12%。
康寧醫院認為,精神疾病易反復發作,治療周期較長,病人需要長期的住院護理服務,因此精神疾病的治療費用相應較高。值得注意的是,該公司的10家自有醫院均已成為醫保定點醫療機構,醫保賠付范圍達到九成。
不過,在新版本的招股書里,康寧醫院已經對前五大客戶的情況進行了修改,增加了機構客戶。但在另一份住院病人費用區間的表格中還是可以看到,2014年至2017年上半年,醫院就診患者中年度就診費用超過20萬元的患者達到61人次。
32起醫療事故、16起死亡事故
2013年至2017年上半年,康寧醫院涉及經濟賠償的醫療糾紛共有37起,其中2014年有2起醫療事故需要承擔次要責任。2013年至2017年前六個月,集團用于解決醫療糾紛的賠償支出共計353.1萬元,其中有94.55萬元因投保醫療責任險獲得了保險公司的賠償。目前公司未決訴訟有3起,其中兩起與醫療糾紛有關。
康寧醫院招股書也在潛在風險中表示,由于精神疾病患者的特殊性,公司在安排患者住院、治療及跟進過程中均有可能出現不同程度的事故。因此,如果公司未能對下屬醫療機構的治療程序進行有效的管理,可能導致患者對自身或他人造成傷害,在極端情況下甚至會導致死亡事件。
2014年-2017年上半年,在已經發生的醫療糾紛中,出現了16起死亡事故,今年上半年就涉及三起,具體包括:今年1月4日一患者被診斷為“阿爾茨海默病、高血壓病等”入住樂清康寧醫院住院治療,2月19日被其他患者碰撞倒地,致心臟驟停,經搶救無效后死亡。公司賠償金額為22萬元。
今年4月,某患者因酒精性精神和行為障礙入住溫州康寧醫院,經搶救無效后死亡。公司賠償金額為7.3萬元。
今年6月,某患者患有精神病史,2017年4月21日入住蒼南康寧醫院住院治療,2017年6月21日午飯時噎食窒息,經搶救無效后死亡。公司賠償金額為18.8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