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在中國醫師協會第十三次放射醫師年會上,中國醫師協會放射科分會主任委員、北京友誼醫院副院長王振常提出,醫學影像人工智能時代到來了。
挑戰:醫學影像需求激增,誤漏診或不可避免
“2016年,放射科醫師達到15.8萬人,但即使這樣,還是滿足不了患者需求,醫師還是要加班到晚上12點。”王振常提出,現代人健康意識的覺醒,人口結構老齡化,醫學影像支撐臨床精準診斷的價值不斷增大,這些因素都導致影像檢查需求激增。
巨大的需求使得醫學影像投入、空間、運營等成本不斷增加。“數據顯示,2016年,全國二級以上醫院擁有X線機達2.47萬臺,CT設備達1.2萬臺,每9.4臺/百萬人口。”王振常說,未來兩年,醫學影像設備還會增加,增幅達30%~40%。
即使設備不斷增加,巨大的需求仍對醫生是巨大的挑戰。“比如,肺部結節的診斷,如果我一天看十個病人片子,我不漏診。但如果讓我一天看30個,那我很大可能會漏診。”龐大的工作量對于醫生的腦力與體力都是嚴峻的挑戰,誤漏診或不可避免。
機遇:AI成為放射科醫生的助手
那么如何保證工作質量?如何提高工作效率?如何減輕工作負擔?如何降低運營成本?
“答案就是:機器解決。”王振常說,2015年國務院就把AI列入了重要布局。2016年10月,《“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對智慧醫療關鍵技術突破提出了具體要求。
AI在醫學影像領域的應用目前比較成熟,前景廣闊。“該領域每年發展速度超過4%”。王振常介紹,目前AI人工醫學影像主要用于圖像重建與影響篩查。
人工智能在胸部影像、神經影像、骨肌影像、心血管影像、乳腺影像、大血管影像、影像結構化報告等臨床領域應用不斷發展。
“對于胸片的檢測,AI幫助醫生提高了診斷率,對于結節的檢出達80%。”王振常說,人工智能已經成為影像科醫生的好助手,在提高醫生工作效率、降低誤診率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對醫學影像行業來說,人工智能是臨床能力提升的機遇與抓手。“現在我們處于新時代,人工智能一定會是我們的好助手。”王振常說道,實現人工智能任重道遠,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王振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