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冠肺炎患者的救治過程中,中醫藥療效盡顯。然而,中醫藥科學普及面臨困境、中醫藥實質性參與傳染病防治的程度有限,依然是現實存在的問題。
全國政協委員、上海中醫藥大學副校長陳紅專坦言,在全社會形成“科學認識中醫藥”“正確認識中醫藥”的良好氛圍,任務依然十分艱巨。
為此,陳紅專在《關于進一步加強中醫藥知識的科學普及的建議》中提出,應該避免中醫藥知識傳播中的泛化、神秘化現象;并鼓勵更多高等中醫藥院校、醫療機構中醫藥專家致力于有針對性健康科普工作。
他指出,中醫藥界還要共同努力對中醫藥文化的精華和糟粕加以梳理、區分、揚棄;注重對青少年的中醫藥知識科普,傳播中醫藥文化、治未病等健康理念和知識。
全國政協委員、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主任醫師蔣健指出,中醫藥在與傳染病的不斷斗爭中,發展出扶正祛邪等一整套醫療理論,可減緩病情,發揮良好的治療效果。
蔣健表示,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國各地中醫名家根據不同地區、不同氣候、不同人群的差異性,提出了多種治療或輔助治療新冠肺炎的方案,為降低重癥化率和死亡率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療效得到了國內外大眾的認可,經驗值得總結。
雖然,2004年中國修訂了傳染病防治法,將中醫藥納入了中國傳染病的防治體系,但中醫藥防治傳染病的作用尚未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
蔣健建議,細化傳染病防治法有關條款,出臺相關配套政策,進一步為中醫藥防治傳染病提供法律保障。他提出加強中醫藥防治傳染病應急體系的建設,包括組建高標準、高水平的國家中醫藥應急隊伍,完善中醫藥防治傳染病信息監測系統及預警機制,定期開展應急演練方案等。
他認為,這樣可以提升中醫藥在傳染病應急體系中的作用,扭轉一些地方重應急、輕預防的傾向。
蔣健同時指出,應該鼓勵有條件的省份建立中西醫結合防治傳染病重點研究室,以“中西結合、優勢互補、統一作戰、密切配合”為指導思想,研究中西醫結合傳染病救治體系,切實提高中國防治傳染病的能力。(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