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附屬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感染科主任 黃琴
隨著生活水平提高,飼養寵物逐漸成為時尚的代名詞。這個超級喜歡貓咪的群體出現了一個新網絡用語——“吸貓族”。然而,不少人卻因為過度“吸貓”,付出了健康的代價。
暑假來臨,學生族是感染貓抓病的高危人群。研究表明,40%的貓身上都會攜帶一種名為“漢塞巴爾通體”的病原體,通常通過跳蚤在貓中傳播,具有廣泛的致病性。當人被這樣的貓抓傷、咬傷后,這種病原體就會感染人體,從而患上巴爾通氏體病,俗稱貓抓病。
貓抓病通常表現為抓傷處皮膚出現丘疹、水皰或膿皰,局部有淋巴結腫大,主要見于頭頸部及四肢,為傷口引流區域淋巴結腫大,可累及單個或多個淋巴結,部分病例伴有全身不適、乏力、低熱等癥狀。
貓抓病目前沒有特效藥,也沒有相關疫苗,該病多為良性自限性疾病,絕大多數預后良好,只有某些免疫功能低下者才可能發生心、腦等嚴重并發癥,極個別的會死亡。由于大多數是輕癥,能自愈,重癥及時確診后,通過對癥治療,也會很快治愈。治療主要以預防繼發感染,對癥處理減少并發癥為主。治療首先以藥物治療為主,若療效欠佳,后期可對腫大淋巴結行手術切除。
若被貓咬抓傷后,應及時對傷口進行消毒處理,并請專業醫生評估,必要時及時注射狂犬病疫苗(貓也可能攜帶狂犬病病毒)。此外,日常要注意飼養寵物的衛生,要做到預防消毒,消滅其身上跳蚤和扁蚤等傳播巴爾通體的媒介;鑒于貓抓病可對免疫功能低下者造成嚴重后果,所以慢性病、免疫功能低下者及有幼兒的家庭最好不要養寵物;不要和寵物過分親密接觸,盡量不要刺激貓狗等動物以免被咬傷或抓傷,尤其在春季動物發情期和夏天氣溫高又悶熱時,寵物更容易抓狂;不要與陌生或不熟悉的貓狗接觸,尤其是兒童不要隨意與貓狗耍逗。被貓咬抓傷后如果出現淋巴結腫大、畏寒發熱等癥狀時,一定要將被貓咬抓傷的病史告訴醫生,以利于正確診斷,及時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