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華夏出版社舉辦的張其成國學講座暨《張其成國學經典全解叢書》新書發布會上,著名國學養生專家、北京中醫藥大學國學院院長張其成談到自己的養生經驗時,提出了“三不要”養生法,即“不要緊,不要求,不要臉”,這一提法頗為新穎有趣。“三不要”養生法是張其成針對現代人面對的突出健康問題而從國學中找到的修心養生法,是其國學養生理念中的重要觀點,對現代人養生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養生重養心
養生最重要的是內求,是養心。張其成說,現代人一提養生馬上就想到吃,其實吃是外求,不是最重要的。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影響健康四大要素是遺傳因素、醫療條件、環境因素、生活方式。這四個要素里面,遺傳因素約占15%,醫療條件約占8%,環境因素約占17%,這三個因素加起來約40%。這40%不是養生的內容,剩余的60%,即生活方式才是養生的內容。張其成認為,養生就是養成一種良好的生活方式、健康的生活方式、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如何才能養成良好的、健康的、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呢?張其成說,嚴格地講,養生是沒有統一方法的,養生方法因人而異。沒有統一的方法,卻有統一的法則,這個法則是所有人都必須遵守的,那就是《黃帝內經》里的8個字:“法于陰陽,和于術數。”即養生要效法陰陽的變化規律,與術數相符合,要按照天地陰陽規律來調整日常生活,要按照個人陰陽體質來選擇適合自己的養生方法,從而養成一種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關于健康的生活方式,世界衛生組織也曾提出了健康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適量運動、戒煙限酒、心理平衡。這四大基石里面,合理膳食占25%,適量運動占15%,戒煙限酒占10%,加起來50%,而心理平衡占了另外的50%。根據現代醫學研究,現代人的疾病,除了急性傳染病外,絕大部分即60%~95%都跟心理壓抑有關。心理平衡是心態問題,歸根結底還是個人自身的原因造成的,用當今流行的話來說就是“作死”,就是自己折騰自己,把自己往死路上送。
養心做到“三不要”
張其成說,要保持良好心態需做到“三不要”,即“不要緊,不要求,不要臉。”具體地說,就是“逆時不要緊”,“順時不要求”,“一切時(任何時候)不要臉”。當人們身處逆境時,容易失望,甚至絕望,而處于順境時又不易滿足,導致所求更甚,所以要做到逆時不要緊、順時不要求。在任何時候都不要把自己太當回事,不要顧及臉面,不要自高自大。“三不要”是現代人心理平衡的法門,也是最重要的養心大法。
逆時不要緊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逆境是每一個人都會遇到的,最重要的是要做到“逆時不要緊”。孟子說:“舜發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孟子·告子章句下》)司馬遷說:“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此皆賢圣發憤之所為作也”(《報任安書》),這些歷史上的大人物也都在經歷了艱難困境之后,才取得了名垂千古的成就。所以“逆時不要緊”,就是告訴自己身處逆境乃人之常情,沒有關系,保持好心態,一切都會變好的。《周易》中有“否”“泰”二卦,“否”指天地不交,“泰”指天地之交。《周易·雜卦傳》:“否泰,反其類也”,否極則泰來,物極則必反,正如《吳越春秋·勾踐入臣外傳》中說:“時過于期,否終則泰”,所以“逆時不要緊,否極則泰來”,這與老子“反者道之動”的智慧具有異曲同工之妙。
現代社會節奏加快、壓力加大,人們往往容易緊張、著急、上火,所以“不要緊”還有不要著急的意思。現代人做什么事情都是急匆匆,焦慮成了“流行病”,伴隨焦慮而來的可能就是各種疾病,還有危險。我們常聽到君子不立危墻之下、知命者不立巖墻之下的說法,這是對險境最直白、最基本的描述,這個時候不要緊張,不要急,要慢慢來。很多時候,險境是一眼就能看出來的,一般人都會躲避,因為我們察覺到了危險。但是在著急的時候,我們不容易察覺這種危險。所以說要不著急、不緊張,就能化險為夷。有人會問事情這么多、工作這么忙,不著急行嗎?其實欲速反而不達。《道德經》第六十七章講到:“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正因為不敢走在天下人的前面,不去與別人爭搶,結果反而能成為眾人的領袖。不敢為天下先,不是消極退縮,也不僅是一種謙遜的態度,而是一種不著急、看得開的人生境界。這是以慢為快、以退為進、以柔克剛,這是一種大智慧。所以無論是遇到險境逆境還是急事難事,都“不要緊”,要看淡看開,放松心態,不要緊張、不要著急,才能“否極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