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醫,是我至今從未后悔過的選擇。彈指十年間,無數個日夜,我都是在診室、手術臺、實驗室里度過的。這讓我在攻克疑難疾病、科研難關時,有了更充足的底氣。
也是在這十年間,我在不同崗位鍛煉,拓展了視野。從一名普通醫生,到被選派赴美做訪問學者,再到后來成為科室副主任,走上管理崗位,獲得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我的每一次成長和進步,都離不開黨和國家的好政策,離不開組織的關愛和培養。
2019年11月20日,我離開了熟悉的生活和工作環境,跨越5000公里,歷經8小時跋涉,來到了祖國的大西北——新疆喀什,成為一名“組團式”醫療援疆人。
“要讓喀什地區乃至南疆的老百姓在家門口就能看上病。”是我初到喀什給自己暗暗立下的軍令狀。
我的首要任務就是要降低轉診率,讓患者看病少跑一點路、少花一些錢。我和援疆團隊的成員們群策群力,推行臨床多學科診療模式,引進實施多項新技術、新項目,手把手帶教開展三四級高難度手術,擔任教學督導培訓師資,進行科研素質課題申報培訓。我們爭取建設了南疆第一個生殖輔助醫學中心、國家心衰中心、國家高級卒中中心、國家緊急救援中心南疆分中心,成功通過國家ISO15189醫學實驗室質量認可。
在這一年8個月的時間里,我們還創新開展了醫院23個學科群調研行動,進行學科整合劃分,致力實現學科內涵建設;推行“援疆研究生特派計劃”,中山大學派出研究生第一年駐點喀什開展新疆常見多發病的科學研究。我帶著援疆專家,聯動廣東后方,編寫了《基層全科醫師手冊》,免費送到了各村衛生院、村醫手中,同步開展村醫培訓班,赴喀什12個縣市還有南疆四地州開展健康義診……為當地留下帶不走的技術和人才隊伍。
在黨和國家的援疆好政策的支持下,我們也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南疆第一家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將依托喀什地區第一人民醫院建設落地喀什。好消息傳來人心鼓舞,我心里明白,這事關南疆1000多萬群眾的健康福祉,必須扎扎實實做好一切準備工作。為了趕建設方案,我們通宵達旦,時常到工地督查進度……2021年5月,中山大學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政府在烏魯木齊成功簽約;6月,我們取得國家批復文件,區域中心正式落地。
努力有了最好的回應。在一代代援疆人和喀什各族群眾的努力下,在我離任之際,喀什地區第一人民醫院轉診人數從我剛來時的2400多人降到了300多人,基本實現了“疑難危重癥不出喀什”的愿景。
不知不覺,我在喀什度過了600多個日夜,盡管期間曾因水土不服、飲食不適、氣候干燥,胃腸總是“打架”,雙鬢的白發也是越爬越多……但我始終無比感念這段援疆時光。一次援疆,終生無悔。有幸參與到新疆建設的偉大進程中,為邊疆各族群眾的健康事業奉獻自己的一份力量,我深感驕傲和自豪。
(作者為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副院長、泌尿腫瘤專科學科帶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