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許昌市建安醫(yī)院的心理熱線格外地繁忙。在疫情出現反復的情況下,一部分人的心理會受到沖擊,產生憤怒、焦慮、恐慌、失眠等癥狀。如何進行心理調適呢?1月6日,記者采訪了許昌市建安醫(yī)院臨床心理科主任杜貴平。
“面對疫情,我們不要恐懼,首先要接受它。”杜貴平說,只有接受現狀,才能讓自己保持理智,積極做好疫情防護和心理調適,保持理性,對疫情有科學認知,積極做好個人防護,不偏聽偏信、不盲從跟風、不信謠傳謠,堅定戰(zhàn)勝疫情信心。
“要知道,在最困難的時候如何渡過困難,是逃離還是面對,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態(tài)度。”杜貴平說,接受只是第一步,在疫情環(huán)境下應對心理危機,要做到“做、動、想”。
做,簡單來說就是做家務,營造一個溫馨的居家氛圍。“平時很多人大都忙于工作,疫情環(huán)境下,大部分人會減少出行,就有更多的機會認真審視自己的生活。”杜貴平說,房間布局是否合理、衣柜是否凌亂、角落是否干凈……做家務不僅能營造一個溫馨、干凈的居家氛圍,而且還能整理自己的生活,進而轉移注意力,避免過度關注疫情信息。
動,就是活動,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文體活動,包括讀書、畫畫、聽音樂、運動等。文化活動能豐富我們的心靈,體育運動不僅可以提高身體抵抗力,而且能豐富居家生活,讓心情變得輕松。“比如,可以練練瑜伽、健身操、八段錦等適合室內運動的項目。”杜貴平說。
念,就是正念冥想。我們要接受負面情緒,積極探索生命的意義。在這個特殊時期,一般人都會感到厭煩、擔心、焦慮,無聊等,有這些情緒反應是一種非正常情況下的正常反應,要認識到這種情緒本身的合理性,不要過度對抗它。情緒具有功能性,它會給我們信息提醒。比如,當我們感到無聊時,“無聊”是來提醒我們去做一些有意義、有價值的事情;當感到不開心的時候,“不開心”是來提醒我們去尋找或培養(yǎng)一些興趣,做一些開心的事情。
杜貴平還提醒,要積極建立社會支持系統,避免出現心理孤島;和親朋好友、單位、社區(qū)保持密切的聯系是建立心理支持系統的重要措施;及時接收專業(yè)的信息,可以避免信息不暢或虛假信息帶來的盲目恐慌。杜貴平提醒,關注疫情要適度,疫情早期的經驗已經告訴我們,過度關注只會適得其反,讓人更加焦慮,進而受到非疫情直接導致的次生傷害。
當出現負面情緒時,可以向親人傾訴,及時排解;如果焦慮、恐懼等負面情緒持續(xù)存在難以調整,甚至不斷加重、泛化而影響到日常生活、工作、學習等,就需要警惕這些負面情緒向疾病方向發(fā)展。此時,要直面、接納,并積極尋求專業(yè)幫助。(李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