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一直是家長們的不懈追求。許多孩子還沒到上學年紀,就被父母送到早教班開啟了學習生涯。看著別人家孩子都“上班”了,一些沒報班的家長慌了,不報擔心影響孩子前途,報了又不知道有沒有用、錢花得值不值。近日,《生命時報》記者走訪發現,這種現象很普遍。
記者在北京朝陽區佳億青年匯里的少兒才藝班咨詢臺前看到,這里圍滿了家長,幾名工作人員不停地解答著各種問題。其中一位姓王的女士瞅瞅手中的宣傳單,又看看別的家長,猶豫不決。“總覺得孩子還小,可周圍好多朋友的孩子早早地就上了,不報心里不踏實。”王女士的女兒今年3歲,原本她認為這應該是孩子最無憂無慮的年齡,可看到別人的孩子又會彈琴,又會畫畫,小小年紀還會說英語,她擔心自己的孩子上學后會被大家“比下去”。記者看到一份課程表,大一點兒的孩子有音樂課、美術課、舞蹈課,小一點兒的有專注力訓練課程、肢體訓練課程、手工課程。每節課一個小時,價格200~400元不等,按每周上兩節課計算,一年下來得兩萬多。
這些昂貴的早教班是否真有必要,家長們心里也沒底。有些家長甚至直言“有個地方幫忙看孩子也挺好。”周六一大早,在一家名叫“杰瑞芬”的早教機構,記者看到家長們陸續把孩子送來,然后隨即離開去了周邊的商場。“這是我每周的假期生活,送孩子上課,自己可以出來逛逛放松一下。”28歲的呂女士說,她身邊很多家長都是這樣。至于早教班對孩子有沒有幫助,倒不是很在意。
超前教育雖能暫時讓孩子看起來有優勢,但這種優勢可能不會一直延續。研究顯示,小學三年級后,這些人人羨慕的“學霸”就會止步不前或退步,該現象被稱為“三年級效應”,即過早接受教育,一年級時會因什么都會開小差,二年級因沒有養成好的學習習慣而逐漸落后,三年級時就會出現厭學情緒,被別人反超。南昌大學心理學教授陳建華表示,這種拔苗助長的教育方式并不可取。教育應因材施教,而不是盲目讓孩子去學。
“對學前幼兒來講,培養好性格、好習慣,會積極主動接受新事物才是關鍵。”武漢大學兒童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楊健認為,大腦半球在0~3歲這一時期會急劇增長、分化,主要應進行潛意識教育,而非技能類的知識灌輸,家人的陪伴與影響勝于單純的學習知識。“就算想去送孩子學些本事,也應有家長陪同,而不是把孩子扔在那兒就不管了。”
事實上,政府也越來越重視兒童早期教育。教育部2013年曾選定全國14個地區進行0~3歲嬰幼兒早期教育試點,但統一標準尚未形成。早教班究竟該不該給孩子報?專家給出了幾點建議。1.別有攀比心理。別人家孩子學鋼琴,不代表你的孩子也需要,盲目向別人看齊,會給孩子造成負擔。2.年幼時著重關注心智。品性、思維方式及價值觀養成是從小開始積累的,孩子心智還未成熟,沒有對生活形成相對全面的認知,就開始不停地練琴、背單詞、做數學題,不利于他們長大后步入社會。3.是否報班應因人而異。與其花大量金錢和時間用在輔導班上,不如花時間去發掘孩子的特長與需求,然后再進行選擇。對于是否要報班也可以和孩子進行商量,詢問他們的意見,切不可強加于孩子身上。有時,快樂的童年更容易養成健康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