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上海5月20日電( 記者 陳靜)高校與附屬研究型醫院是中國現有醫療體系的核心,也是科技創新的最大平臺之一。上海的醫療機構正努力建設成為國際一流的創新型、智慧型現代化醫院,并不斷促進科研創新成果盡快達成產學研合作。
20日,在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舉行的第二期“專利沙龍”上,記者了解到,2021年,中山醫院已成功轉化專利25項,簽約項目涵蓋肝外科、心內科、內鏡中心和內分泌科等學科領域,均為相關科室專家團隊的創新發明成果。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院長樊嘉代表醫院與專利受讓企業現場聯合簽約。
醫務工作者和科研人員是研究型醫院發揮創新力的寶貴資源和核心要素。當日的專利沙龍創新開展“創新基金”擂臺賽,項目申請人就各自領域的創新發明展開“唇槍舌劍”,爭取資金資助;并遴選優秀項目舉行 “金點子全網播”,讓醫務人員將自己在醫教研一線奮戰過程中誕生的“金點子”廣為展示。
據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副院長周儉教授介紹,為提高年輕醫生和科研人員發明創造的積極性,助推臨床創新“最初一公里”,醫院科研處于2009年設立科技創新基金,到今年已有12個年頭。周儉透露,今年,為進一步促進科研創新成果盡快達成產學研合作,中山醫院對“創新基金”進行全新改版:根據發明成果處于產品化的不同階段進行資助,分為孵化、培育、助推三個類別,以期幫助發明人更好地打造創新樣品、與企業開展深度合作。

此次中山醫院對獲批資助的創新基金項目提高了準入門檻,項目須以轉化為目的,與企業簽訂知識產權轉化協議為驗收標準。中國醫學裝備協會副理事長侯巖、上海市知識產權局副局長章永忠、上海申康醫院發展中心資產監管部主任沈兵、中華全國律師協會知識產權委員會副主任游閩鍵以及相關企業負責人組成的評審團分別從醫學裝備產品研發推進、知識產權保護、醫療投資和企業角度對相關創新發明成果進行點評。
樊嘉表示,醫院長期以來鼓勵醫務人員在工作中發明創造,做一名“既懂臨床、又懂科研”的“研究型醫生”,掌握屬于中國人自己的創新技術,通過科研提升醫療技術水平,救助更多病人。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近年來,中山醫院出臺了一系列鼓勵科研創新的措施,不僅為醫院和發明人創造了經濟利益,真正實現讓醫務人員的智慧造福病人。“醫院通過創新專利管理制度,簡化專利申請流程等,助力高質量專利轉化。”中山醫院科研處處長宋振舉對記者表示,專利沙龍的舉辦讓更多有“金點子”的年輕人能投身到科研創新工作中去,最終實現專利轉化。
事實上,“金點子”發明離不開醫生在臨床中的“奇思妙想”,也離不開醫企之間“以病人為中心”的合作模式。醫者將臨床上遇到的難題,依靠創新思路,投身科學研究,再與企業共同設計改良創造出合適的專利產品。沙龍吸引了來自上海及兄弟省市的超過30家投資機構、醫藥及器械企業以及知識產權專業服務平臺負責人前來參會。
激烈角逐后,“一種預測肝細胞癌患者免疫治療反應和術后生存的免疫基因預測模型及微陣列芯片試劑盒”“人工智能在消化內鏡診療全流程中的轉化應用研究”“基于多維數據融合分析的智能流調與住院陪護管理系統”“醫用消毒濕巾制備機”等33個項目獲得本次創新基金資助。這些項目中,有新藥研發,也有器械改良,由疾病檢測,也有人工智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