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一滴雨水,一年命運
雨水節氣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二個節氣,表示降水開始,雨量逐漸增多。雨水節氣一般從2月18日或19日開始,到3月4日或5日結束。太陽到達黃經330°時交“雨水”節氣。雨水,表示兩層意思,一是天氣回暖,降水量逐漸增多了;二是在降水形式上,雪漸少了,雨漸多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屬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繼之雨水。且東風既解凍,則散而為雨矣。”
雨水時節,氣溫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雨水和谷雨、小雪、大雪一樣,都是反映降水現象的節氣。
雨水氣象和農事特點:春雨潤物細無聲
江南春雨開始滋潤萬物,華北地區雪漸少雨漸多
雨水時節,全國各地的氣候總趨勢是由冬末的寒冷向初春的溫暖過渡。
雨水前后,冬小麥、油菜普遍返青開始生長,對水分的需求量較大,適當的降水對作物的生長非常重要。但是在我國的華北、西北以及黃淮地區,降水量一般較少,常不能滿足農業生產的需要。如果早春缺乏降水,雨水前后應及時進行春灌補充水分。
雨水時節是最佳的春灌時期。春灌提倡早春灌,早春灌有利于及早緩和旱象,及時滿足冬小麥、油菜返青,起身時對水肥的需求,使小麥、油菜苗盡早發育。如果春灌過晚,一方面不能滿足小麥、油菜苗的需求,另一方面將使地溫回涼,不利冬小麥、油菜的生長發育。而且春灌過晚,開春后使土壤濕度過大,小氣候濕度過高,反而有利于作物病蟲害的滋生和繁衍。“春雨貴如油”,春水同樣貴如油。春灌應實行節水灌溉,防止大水漫灌。實行溝灌、畦灌,節約水源。每次雨后,要中耕除草,破除板結,這樣做既有利于農作物的生長發育,也有利于土壤保墑、貯存水分。淮河以南地區,則以加強中耕鋤地為主,同時搞好田間清溝瀝水工作,以防春雨過多,導致濕害爛根。此時華南雙季早稻育秧已經開始,應注意抓住“冷尾暖頭”,搶晴播種,力爭一播全苗。此外,雨水時節,是全年寒潮過程出現最多的節氣之一,天氣忽冷忽熱不定,對已萌動或者返青生長的農作物生長危害極大,因此要時刻注意做好農作物防寒防凍工作。
雨水時節,春雨往往會在夜間降臨
春天常常是白天天氣晴朗,夜間卻淅淅瀝瀝地下起了雨。這是什么原因呢?原來我國處在季風氣候區域,冬天,氣流從大陸吹向海洋;夏天,氣流又從海洋吹向大陸。冬去春來,北方冷空氣勢力逐漸減弱,向北轉移;西太平洋一帶的暖濕空氣不斷活躍、紛紛北上,同時將海洋上空的水汽源源不斷地帶到我國大陸上空,使云量大增。白天,由于太陽光照射強烈,云中的水汽被大量蒸發,云層變薄乃至消失,成為萬里晴空。然而到了夜晚,由于沒有了太陽光的輻射,云中的水汽便大量積聚,云層越聚越厚,而云層上部溫度降低,下部由于本身的遮蓋阻礙,地面的熱散發甚少,上冷下暖,這樣就引起空氣對流而凝結成了春雨。因此,春雨常常會在夜間降臨人間。
雨水農歷節日:元宵節
——張燈結彩,萬家燈火
元宵節民間俗稱較多,又稱作“上元節”“元夕節”,有的地方叫鬧元宵節,簡稱“元宵”“元夜”“元夕”等。元宵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關于它的起源有各種說法,其中之一是:東漢永平(公元58~75年)年間,明帝為提倡佛教,于上元夜在宮廷、寺院“燃燈表佛”,令士族庶民家家張燈結彩。此后相沿成俗,成為民間盛大節日之一,也是春節之后的第一個重要節日。
鬧元宵——民間敲鑼打鼓,成群結隊游行,期望吉祥如意
元宵節鬧元宵,就節期長短而言,漢朝是1天,到了唐朝已經定為3天,宋朝則長達5天,明朝時間更長,自初八日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燈,整整10天。與春節相接,白晝為市,熱鬧非凡,夜間燃燈,蔚為壯觀。特別是那精巧、多彩的燈火,更掀起春節期間娛樂活動的高潮。到了清朝,又增加了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等豐富多彩的內容,只是節期的時間縮短為4~5天。
元宵節當天以及前后幾天,民間敲鑼打鼓、結隊游行鬧元宵,人們對此加以慶祝,也慶賀新春的延續。明代萬歷《海鹽仇志》中記載:“上元節前后,里中年少合金鼓管弦為樂曰鬧元宵:其樂有《太平鼓》等。”(里中,指同里的人)。顧祿《清嘉錄·鬧元宵》記載:“元宵前后,比戶以鑼鼓鐃鈸,敲擊成文,謂之‘鬧元宵’。”(比戶,即家家戶戶。)
宋代孟元老的筆記體散文《東京夢華錄》中描述元宵節:每逢燈節,開封御街上,萬盞彩燈壘成燈山,花燈焰火,金碧相映,錦繡交輝。京都少女載歌載舞,萬眾圍觀。“游人集御街兩廊下,奇術異能,歌舞百戲,鱗鱗相切,樂音喧雜十余里。”大街小巷,茶坊酒肆,燈燭齊燃,鑼鼓聲聲,鞭炮齊鳴,百里燈火不絕。
每年正月十五前后,人們手持鑼鼓鐃鈸,沿街敲打,鼓點節奏明快,氣氛熱烈。至今,人口比較多的地方在元宵節期間,民間自發組織鬧元宵,晚上舉行燈會、燈展、游行,以通宵達旦張燈,供人觀賞為樂。燈會、燈展場面人山人海,大人們扶老攜幼,年輕人和小孩呼朋引伴,爭先恐后跟著游行的隊伍湊熱鬧,伸長脖子看稀罕。
猜燈謎——燈籠上附有謎語,供路人猜測
元宵節猜燈謎是我國特有的富有民族風格的一種文娛形式,元宵節期間舉辦專門的燈謎會,設下獎品,鼓勵人們積極參加。人們張掛燈籠的時候,常常會在燈下或燈上附有謎語,供路人猜測賞玩。猜燈謎始于宋代。到了晚清時期,燈謎有曹娥、增損(離合)、蘇黃、諧聲、別字、拆字、皓首、雪帽、圍棋、玉帶、粉底、正冠、正履、分心、卷簾、登樓、素心、重門、間珠、垂柳、錦屏風、滑頭禪、無底囊、會心等二十四格,上自文人雅士,下至目不識丁的文盲,甚至嬰幼孩童,都有適合各自水平的謎語可猜。(燈謎的格,是有關燈謎猜制的某種格律、規則。其實,燈謎的格律、規則在燈謎本身中已有所存在,謎格的提出不過是人們對文義謎某些特殊規律的總結和擴充罷了。它的作用主要是為了充分運用漢語言文字材料來制作燈謎,這樣使謎面與謎底更貼切地相扣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