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暑已過,但嶺南地區這時氣侯仍在炎熱當中,南方地區中西醫醫院門診副院長彭康專家教授提示,立秋季節防暑對策仍然不可忽視。另外,立秋后早中晚溫度差增大,非常容易高發發燒感冒等。非常是老幼體弱多病群體,歷經酷熱的夏天后,身體內耗很大,造成 免疫力低下,病毒感染趁虛而入。
秋天以燥氣當令,燥氣易損耗身體津液,造成皮膚干、舌紅少津、頭發變枯、大便干結、口鼻咽干、胸口痛干咳嗽、少痰等病癥。故應留意生津潤燥。彭康專家教授強烈推薦三種立秋當季食中藥材入膳——
沙參
沙參分北沙參和南沙參。
北沙參味甘、有點苦,性微寒。入肺、胃經。具備養陰清肺,益胃生津止渴的作用,用于陰虛肺燥有熱之干咳少痰、咳血或咽干音啞等證;補胃陰,生津解渴,兼能清胃熱,用于胃陰虛有熱之口干舌燥多飲、饑不欲食,大便干結等。
北沙參燉老鴨:北沙參15克、枸杞30克、老鴨200克、姜片3片、黃酒6克、精鹽適量。老鴨切片,飛水清洗血水,中藥材清理整潔,添加生姜片、黃酒,燉2.5鐘頭上下,調料就可以服用。此湯適合秋天躁熱傷肺,咳嗽少痰、口角干躁者。
南沙參潤肺止咳清肺之力較北沙參弱,但有祛痰功效,可推動排痰,針對肺燥痰粘,咯痰不好者適合;還能補肺脾之氣,又能健脾養胃陰,氣陰雙補,可用于胃陰性子俱虛之證,對熱病中后期,氣陰兩虛而余熱回收未清不會受到溫補者,尤其適合。
南沙參葉也是一種藥食兼用的蔬菜水果。其嫩葉可煮或炒食。南沙參的根經煮開后于清水中侵泡除苦澀味,再拌食或炒食、作湯均可。
沙參麥冬茶:南沙參、麥冬各15克,桑葉10克。煎水或開水侵泡,代茶飲,用于初秋躁熱,干咳咽干,痰粘不容易咯出。
枇杷葉
味道微苦,性微寒。歸肺、胃經。具備清肺止咳、降逆止嘔的作用,常用于醫治躁熱干咳、氣逆喘急,胃熱嘔逆,煩熱口干等癥狀。
枇杷葉粥:取枇杷葉15克(鮮品翻倍),粳米100克,清水適當。先煎枇杷葉,去渣取汁,入米熬粥。本產品清肺和胃,降氣止咳化痰。
枇杷桑葉茶:選擇枇杷葉(去毛絨)、桑葉各10克,用沙布包,煎水代茶飲。具備疏風清熱化痰的功效,可用于風熱感冒干咳、咽喉痛。
生地黃
生地黃味甘、苦,寒性。入心、肝、腎經。具備清熱涼血,生津潤燥,滋陰養血的作用,治陰虛發熱、消渴、嘔血、衄血、血崩、月經失調、胎動不安、陰虛嚴重便秘。本質量潤多液,有不錯的養陰潤燥生津止渴功效,用于溫熱病中后期、邪熱傷津者;本產品甘寒質潤,既能清熱解毒養陰,又能生津解渴,常用于醫治陰虛火旺的口干口渴。
生地粥:生地黃25克,粳米75克,白砂糖少量。生地黃(鮮品清洗細切后,用適當清水燒開約三十分鐘后,取藥汁,再復煎制一次,2次藥水合拼后萃取至100毫升,預留。煮好粥后趁著熱添加生地汁,攪拌服用時放糖調料就可以。能補陰益胃,生津潤燥。(全媒體新聞記者周潔瑩 通訊員李凱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