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大學生的精神健康狀態屢次引發熱議。一項研究顯示,高校的心理健康問題形勢嚴峻,大學生心理疾病患病率呈現逐年上升趨勢。中國青年報微博此前發起的一項“大學生抑郁癥發病率逐年攀升,你覺得自己有抑郁傾向嗎”的網絡投票,吸引31.2萬網民參與,其中超過半數投票者認為,自己“有輕微的情緒低落,可自我調節”;而情況嚴重者達到了8.6萬,占比27.6%。眾多網民在微博留言,表達了對大學生抑郁癥高發現象的密切關注。
我們要看到,“發病率逐年攀升”的趨勢在一定程度上是一個積極變化:除受該疾病判斷標準和統計口徑變化的影響外,也說明大學生群體對抑郁癥的認知提升和病恥感的下降。近年來,隨著有關抑郁癥等心理疾病知識的進一步普及,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抑郁癥并非“不治之癥”,抑郁癥患者也絕非“洪水猛獸”,這是社會進步的表現,為防治心理疾病打下了認知基礎。
但同時,大學生群體面臨的心理健康問題不容忽視?!扒榫w低落”“悲觀主義”“自我批評”“遲緩”“焦慮”都是抑郁癥的核心癥狀和體征。大學生處于身心發展、自我意識發展的關鍵期,那些患有抑郁癥的年輕孩子們,正在體驗著讓自己無措的“不愉快的情緒”。因此,如何幫助引導他們保持積極向上的精神健康狀態成為亟待解決的社會課題。
有專家表示,“心理疾病它就叫心靈的感冒,沒什么了不起的”。防治這場“感冒”,既要我們正確認識它、對待它,也要社會、學校、家庭、個人一起努力。對于個人來說,對待心理上的“小感冒”,主動出擊、尋求途徑、及時排解顯得尤為重要。比如,通過運動排解情緒,找朋友多交流,尋求心理咨詢,等等。而此類問題僅靠傳統的說教式、單一化和程式化的德育,難以解決,還需要心理健康教育的支持。因此,高校應該有更大作為,如出臺完善的檢測和干預系統、建立大學生抑郁癥篩查機制、完善心理學課程設置、加強學校心理咨詢室建設等。此外,還需進一步規范心理咨詢市場,以便提供更優質的心理咨詢服務。
總的來說,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不容忽視但也不必過分夸大,多方發力、對癥下藥,相信會讓治愈“心靈感冒”更可期。 (作者張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