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驟停應怎樣做心肺復蘇,游泳溺水如何進行人工呼吸,遇火燒傷如何進行快速處理……這些生活中的意外看似離我們很遠,其實很近。掌握急救知識,關鍵時刻可能拯救生命。近日發布的《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為普及急救知識提出了建設性意見——將學生健康知識、急救知識,特別是心肺復蘇納入考試內容,明確這將作為評優評先、畢業考核和升學的重要指標。
防火減災、逃生避險、應急救護,這些知識技能的普及培訓,本就是社會通識的一部分。數據顯示,我國平均每分鐘就有1人死于心臟性猝死,但會使用自動體外除顫儀(AED)的人寥寥無幾,能正確進行心臟按壓的人更是萬中無一。而心臟病患者病發后,4分鐘內救治的成功率約為50%,6分鐘內救治的成功率約為10%,但到了10分鐘,這個數字就要跌到1%。兩相對比,讓人看到了普及急救知識技能的緊迫,相關部門此番以基礎教育為抓手,以考試測評為指揮棒來進行推廣,確實是非常有力的一招。
如何認識生命,如何守護生命,都是生命教育的核心內容,對于培養出“立體的人”至關重要。對于正處于拔節孕穗期的青少年而言,參與急救培訓不單單意味著習得一項技能。在整個急救過程中,觀察病患生理體征,需要細心;急救動作準確到位,需要冷靜;出手幫助素不相識的人,需要熱忱;敢于挺身而出,需要勇氣……以“救死扶傷”為內核,急救的每個步驟都傳遞著美德。道不可坐論,德不能空談。比起照本宣科地講故事、說道理,需要實操的急救培訓更能加深孩子們對于人性之美的理解,幫助他們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普及急救知識從娃娃抓起,為之叫好的同時,我們也要看到,急救技能的培訓是存在門檻的。從人員到器材,都強調“專業”二字,對于那些沒有條件的學校,這紙意見很容易淪為學生考前突擊背誦的幾個重點。如何在意見和落實之間做好銜接,需要各地教育部門深思熟慮、投入資源。但這注定是一個“潛力股”,畢竟人人會救人,才能人人可獲救。